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公益時報:中部地區NGO發展被指停滯不前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2日 16: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公益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逐步放鬆和互聯網帶來的信息交流的增多,各種NGO借勢快速發展。因資金、知識以及經濟社會等相關因素的推動和影響,NGO也形成了在某一區域內集中發展的態勢。

  湖北省武漢市作為中部地區的特大城市、國家“兩型社會”試驗場,擁有一定的政策和區位優勢,理應出現NGO的蓬勃發展。然而有研究表明,國內外NGO通常忽略中部地區,在雲南、四川、陜西等西部地區開展項目;中部地區群眾基礎薄弱,社會捐贈風氣還沒有完全形成,兩點原因共同制約了NGO在武漢市的發展。

  本文的調查分析部分表明中部地區特別是武漢市的NGO發展處於困境中的困境,表現為發展資源缺乏持續性和再生性,使NGO發展停滯不前。

  NGO整體狀況不佳

  據組織過湖北地區NGO研討會的中南民族大學章長城老師的介紹,民間組織在中部地區數量上偏少,開展的活動質量都不高,“我們曾專門把湖北省的民間組織召集到我們學校開研討會,約有40多家,主要集中在企業社會責任、環保方面領域,其中有一些做得非常好,主要側重在環保、教育、青少年保護等領域,而整體上跟深圳和北京還是有一些差距,主要體現在NGO的數量、規模及項目運作能力上。”

  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環保類NGO調查顯示,湖北省全省的環保組織在數量和規模上都無法與北京或上海相比,在武漢註冊的環保組織僅有6家,他們的調研對象中規模最大的武漢市環境保護産業協會,也只有5名專職人員,會員企業200余家,每年活動經費10余萬元。

  制度限制大

  章老師表示,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在培育NGO方面靈活的政策創新相比,湖北省在民間組織的註冊和管理上不夠靈活,還停留在原有的體制管理之下,所以數量就比較少。對此,華中師範大學的梅志罡老師特別提到:“前不久,民政部的李立國部長,在民政系統工作會議上有個講話,説現在有許多事情民政部門做不了也做不好,但是又堵著不讓其他機構進來。所謂的其他機構其實就是NGO等第三部門。我們一些朋友認為李立國的講話可能會促進NGO的發展,但現在看來,後續動作並不明顯,特別是各個省沒有傳達這個事,只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註冊問題。所以目前註冊問題上還是很尷尬,很多組織還是以工商企業的形式在註冊。”

  囊中羞澀

  當組織具體運作起來時,多數NGO很快會發現制度限制只是一道可以逾越的坎,更現實的困難是資金問題。

  與東部地區國際NGO和境外資助機構雲集、強大的地區經濟實力相比,中部NGO經常面臨資金困境,梅志罡老師説:“像綠滿江城主要是靠民眾捐助,再就是向會員募集,而我這邊(濟和社區發展促進會)就是靠與相關機構合作,獲得項目經費,另外就是靠我自己拿工資來做的,接受的民間捐助很少。”

  中部地區NGO出現的資金困難也不只是因為籌資政策上的限制,例如梅老師説:“不是説他們不願捐贈,而是捐贈的後續問題很多,首先,現在我們很難給他們提供相關的票據;其次,就是即使提供了相關的票據,他們在稅務部門減免稅費的過程也非常複雜。而一些企業家的個人捐贈多是定向捐贈,定向捐贈的方向比較狹窄,與我們的工作方向不太吻合。此外,中部地區的NGO獲得政府資助也比較少。”而章老師也認為中部地區的NGO只能通過一些其他的方法靈活獲得資金,總體情況很不系統。

  人力匱乏

  NGO作為一種外來理念,最早接觸的多是大學生和高校教師群體,這些知識精英的參與推動了中國NGO的發展,那麼中部,特別是高校雲集的武漢市就應該是NGO人力資源密集的地方,但事實是,很多武漢市的NGO在創建初期因為有一批有志向的志願者,而轟轟烈烈地開展過一些活動,隨著這批志願者的離開,這些組織就陷入了人力無以為繼的局面。

  在歐美等NGO發達的國家,一些大學不僅開設了NGO的管理和法律課程,許多青年學生大學畢業後,也願意到NGO做幾年非功利的工作,以回報和服務社會。由於內部教育管理脫節,外部與國際組織接觸少,使大多數大學生不認識NGO,更遑論參與到NGO的行動中去。

  社會基礎薄弱

  由於公民社會理念還不為民眾所熟悉,政府對社會組織目前還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與民間組織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使得NGO在武漢等中部地區陷入了信任困境。對此,梅老師指出:“現在這些機構和人有了,但是社會不習慣,政府不習慣,民眾不習慣,現在就是要克服這三個不習慣,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們現在是探索,一步一步推進。”

  綜上所述,長期以來,由於國內外NGO對武漢等中部地區缺少關注,在中部地區項目運作和資助活動少;而政府部門對NGO的認識程度低,在民間組織培育與發展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很小,政策創新貧乏。在既沒有外部力量,也沒有內部力量推動的情況下,中部地區的NGO一方面影響力相對較小,另一方面也難以在整體上形成獨立的聲音。目前來看,即便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中部地區的NGO在社會大環境的制約下繼續掙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