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公益時報:從食品安全危機到消費者責任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1日 14: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公益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從人類最基本的道義上講,生産者應該提供優質、安全、放心的安全,這也是生産者立足和發展的保障,可是呢?

  最近在農村老家呆了幾天,每天在餐桌上多是魚肉,吃得油膩了便問為什麼不把地裏的菜摘來吃吃。家裏人答之:夏天病蟲害多,要想菜長起來,就必須農藥打的狠,農藥殘留厲害,自己又不敢吃了,剛好這段時間的菜價和肉價也差不多了,乾脆就賣掉蔬菜買肉吃。(其實肉類食品就一定安全嗎?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就當成是安全的了)為什麼這個時候明明知道自己蔬菜農殘多,不能吃,但是他不是把這個菜放在廢棄掉,而是把他賣給不知情的消費者?這裡面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這個菜雖然農殘多,但是一頓兩頓吃下去,吃不出什麼毛病來;第二,這個超標的蔬菜擺攤的時候,沒人監督;第三,這個季節的蔬菜那麼貴,扔掉豈不是可惜了,自己的農藥錢還沒掙回來呢;第四,其實很多消費者並不是不知道這個季節的菜有問題,但是到底誰的産品是安全的不知道,只好閉著眼睛買了,就當自己買的是安全食品。

  於是乎,一個可以稱得上生産、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行為在市場上面堂而皇之、你情我願的的進行著。在這個環節裏面,真正採用負責任的生産方式生産出來的産品在市場中看不出什麼競爭優勢,因為別人的菜比的産量高,比你長的還漂亮還新鮮,還受歡迎,品質保證了,利潤誰來保證呢?消費者可不會願意買單。這個裏面可以總結三點問題:1、成本賬。化學農藥雖然高毒高殘留,但是用量少,見效快;生物有機農藥毒性低無殘留,但是成本高,殺蟲效果還不好,沒辦法,只好選擇化學農藥。2、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場監督機制。緊緊依靠政府的行政部門的例行檢查是檢查不出什麼問題的。3、産品信息的不透明。缺乏一整套從源頭到菜籃子的跟蹤體系,生産者的菜出了門就和自己沒關係,因為每家的菜都長的差不多,憑什麼説就一定是我家的産品。

  這個時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管理,嚴格執法,完善自己的行政管理體系;另一方面應面積極倡導低毒無殘留農藥的使用,並通過財政補貼,降低生産者的成本,同時在植保産品的研發上面,應採取相應政策手段和稅收政策推動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藥的開發和生物防治技術,替代現有化學農藥;同時在産品流通環節上,如何減少中間環節,增加供應鏈的透明度,實現産品的可追溯。僅僅做到這裡就夠了嗎?光有管理還不行,還需要有標準,有門檻。行業標準,産品標準,生産標準。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帶領下,我們製造了很多概念:血汗工廠、責任生産、道德生産、企業社會責任(CSR)等等,也制定了很多的標準:ISO系列、有機、綠色、良好農業規範(GAP)、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等等。這些理念和標準在設立之初,確實規範了很多生産行為,促進了行業的有效發展,對消費者選擇合適商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和保證。但是在市場推廣的過程中,因為錯綜複雜的利益糾纏,標準行業一下子魚龍混雜,砸牌子的事情頻頻發生,只要願意花錢,什麼樣的標準認定都能夠拿下來。

  為什麼好端端的一件事情就這麼慢慢變味了?作為一個消費者,總是希望用低廉的價格買到高品質的産品;作為一個生産者,總是希望以更少的生産投入掙得更多的回報;作為銷售者,也總是希望用更低的價格採購到迎合市場需求的産品,並且用比較滿意的價格賣出去。這些利益的訴求,在現實中總是充滿了衝突,無法同時滿足,競爭的最後,無論哪一方獲得“勝利”,就必然引起一些“衝突事件”,並同時傷害其他方。雖然我們自己也知道,一分價錢一分貨,什麼樣的價格就只能買到什麼樣的産品,但是這種強烈的願望下,為了滿足“上帝”的這種心理要求,就出現了一件又一件的食品安全事件。

  這一切行為的背後,消費者的身影呢?沒有,我們只是站在遠遠的看著,只知道惡狠狠的罵道:這些人真不是東西!而沒有任何行動。我們忘記了誰才是這一切的根本。是誰造成這樣的結果?是我們。這個時候就談到了消費者的責任。

  在説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聊一聊消費觀。在選擇某種産品的時候,你面前有有機食品和一般食品供你選擇,你如何做出選擇。在做出選擇之前,你肯定需要有一個認識:兩種産品的特點是什麼?産品的品質差別在什麼地方?性價比如何?是否符合自己的消費水平?還有一個就是有一個合理的營養構成。我們當初覺得福壽螺好吃,在沒有評估其他風險的情況下就把這個物種引進了國內,並大量繁殖。後來大家發現福壽螺身上的寄生蟲非常多,不適合食用,於是生産者就隨意的丟棄,造成了一場生物入侵的危機:福壽螺開始在野外大量繁殖,吃水稻,吃茭白,影響糧食生産,還危害著當地原有螺螄品種的生存。這個危害還在江蘇、浙江、廣東一帶極為廣泛。作為消費者我們探求食欲去吃福壽螺,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正是因為這種慾望的擴張,從無到有,從西方到東方,造成了一個個類似的悲劇。這樣的例子,我可以舉出很多,比如説象牙飾品,為了滿足某些人的奢侈享受,不知道殘害了多少大象的生命;比如説沙圖什,為了滿足西方的消費者的時尚感受,一批又一批的藏羚羊被屠殺,慘不忍睹;還有各種“美味營養”的野味大餐、名貴中藥材、高檔木質傢具,哪一件不是因為我們“要”。很多人認為我就吃了一盤子菜,穿了一件皮衣,能造成什麼危害。但是消費者忘記了,消費者引導著生産者的生産方向。當我們在非典後反思我們自身為什麼要吃果子狸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了思考。決定我們自己命運的方向盤是在我們手上,我們可以並需要用自己手中的選擇權來引導生産和市場。

  社會責任這個概念被提出來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為這是對政府的、企業的要求。當然這種責任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企業應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主體。誠信經營、童叟無欺,這是作為社會對商家的要求。而作為消費者本身的責任,我們往往忽視了,每一個個體的消費者面對提供商品的商家和企業而言是弱小的,但是你用每一次購物的選擇來投下一票的時候,企業和商家不得不重視。那麼消費者要怎樣來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

  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念

  根據自身需要購買適量商品,任何産品的生産都需要消耗各種資源,合理的消費量有助於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掠取和過度開發;選擇合理價格的産品,不選擇價格過高或者過低的産品;拒絕食用野生動物和使用野生動物皮毛製作的衣物和服飾;拒絕購買沒有環境標誌的産品,優先選擇責任標簽或者其他環境保護標簽的産品;拒絕購買高污染企業的産品;吃食物的時候盡可能選擇原有樣態的食品;拒絕高能耗的産品,優先選擇節能環保産品;少購買化纖類衣物,優先購買棉麻絲質類衣物;少用塑料製品;優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等等。

  加強權利保護意識

  誰最在乎自己?答案當然是自己。作為一個消費者,在付錢購買了每一件産品的時候,法律就賦予了他權利。他有權了解産品的信息,他有權針對産品的缺陷提出質疑和得到賠償,他有權到有關部門單位投訴,他有權要求政府部門提供幫助。只有自己敢於正視自己的權利,敢於維護自己的權利,發出自己的聲音,才會真正做到權利保障。

  積極參與公民社會活動

  社會的良性治理需要每個成員的參與。社會責任的體現也需要每個參與者的積極推動。沒有一個服務是別人理所應當為自己提供的,在要享受別人給自己提供便利的時候,也需要自己為別人提供相應的服務。主動參與到責任生産標準的制訂中,主動監督責任生産體系的各個環節,勇於揭露舞弊行為。這不是為別人,更是為自己。

  這條路任道而重遠,但是卻值得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