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留守的傷痛難以彌補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23日 14: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在我們的印象中,留守兒童似乎都是農村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父母背井離鄉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給老人。其實,在城市裏面,有很多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同樣也在苦苦留守。

  我的朋友任姐創辦了一家幼兒園,她白天陪小朋友,晚上還要陪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父母在國外做生意,把孩子託付給她。孩子今年已經10歲了,白天上完學之後,晚上回任姐家吃飯、睡覺。有一天,我到任姐家做客,發現她正在發脾氣。原來這孩子前一天晚上尿床了,任姐説了他幾句,他鬧脾氣,躺在地上撒潑哭了起來。我向任姐悄悄詢問,才知道他從小就被父母寄宿在親戚家、熟人家,現在是輾轉託付在連他父母都不怎麼熟悉的任姐那裏。

  任姐向我訴苦,這孩子平時在學校不怎麼愛學習,還欺負同學,父母給他請了一個鋼琴老師,學了半年,最簡單的曲子都彈不下來。“要在社會上漂著將來就是一個小混混,馬上就到青春期了,還得父母親自管。”任姐説。

  最近讀了孫雲曉、阮梅合著的《拿什麼來愛你,我的孩子》,作者通過走訪百餘名未成年人,剖析了一系列觸目驚心的案例,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的悲劇尤其引人警醒。“想要一個家,一個自己的家。左手牽爸爸,右手牽媽媽。”留守男孩傑傑留在阮梅調查表上“最大的願望”一欄裏的話,讓人潸然淚下。

  一邊是孩子們扳著指頭苦數歸期,一邊是父母因這樣那樣的考慮,很少返家。對於尚在中小學階段的孩子,父母伸手可及的髮膚,就像嬰兒需要吮吸母乳一樣,是他們生命的基本需求,短短的幾句電話問候,怎麼能撫慰孩子的情感,更何況有些孩子想聽聽父母的聲音都很難。

  湖北大學心理係嚴梅福教授認為,父母長時間不回家,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勢必會淡漠,孩子年齡越小,造成的關愛缺失越明顯,並影響到孩子健全人格與道德觀念的形成。

  女孩小潔父母外出打工,説好一年後回來,在親戚家一天也不想多待的她耐著性子忍受著。到了春節,她卻得知父親春節加班不回來過年了,於是把自己整天關在房子裏,時而目光呆滯地看著窗外,時而蒙著被子沉沉地昏睡,等親戚把她父母找回時,發現她已經得了抑鬱症。

  書中有關留守兒童的大量故事,讓我們洞察到一個個未知的兒童心理世界。其實,在我們身邊,以各種形態留守下來的兒童比比皆是。相對於農村留守兒童,城市留守兒童也大量存在。

  這些家長出錢讓孩子上貴族學校,出錢請人盡心盡力幫忙照顧,經常從外地與孩子通電話。他們很多都是成功的商人或者高學歷的人,以優厚的生活條件把孩子託付給親戚或者靠得住的人,相對來説也比較注意和孩子日常的溝通。

  但孩子就是孩子。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心理問題,那種不安全感以及缺乏被關注、被傾聽的感覺,不管在城市還是農村,同樣存在。研究發現,問題一般集中在初二初三的年紀,表現為自卑、過分敏感、不能跟其他人很好配合等,有的孩子還會掩飾情緒,只有通過細心交流才會發現。而許多教師和監護人對於孩子的心理關注普遍疏忽,只關心孩子的考試成績。因此,對大量留守兒童來説,他們的傷痛是白天的月亮,看不見但仍然在。

  阮梅感慨:“身為父母,短短一生,我們總是忙著演繹太多的角色,而我們似乎又演繹不了太多角色。於是一些角色成功了,作為父母的角色卻偏偏失敗了。”有一些傷痛,在孩子小的時候種下,長大之後難以彌補。

  春節有一首兒歌,“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陪陪我。”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從了解他們的內心開始,從抽出時間陪伴孩子開始。

  《拿什麼來愛你,我的孩子》

  孫雲曉 阮 梅著

 

 

公益關鍵詞:

          

         低碳         艾滋病     戒煙     無償獻血     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