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工協會會長徐瑞新、常務副會長楊建昌、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蓬奇、副會長李德運出席論壇
2009年,北大人民醫院新成立了一個社工部,圖為醫務社工在為患者解釋就診流程
協和醫院志願者上門為一位老人治療(2009年圖片)
第二屆中國社工年會召開在即,近百名醫務社工齊聚北京,共話醫務社工專業化、行業化、本土化發展之路。作為社工專業化發展的排頭兵,目前全國有近20家醫院設立了社會工作處(部、辦公室),相繼開展了醫務社工的實踐工作。
“他們是醫師的助手,護士的夥伴,患者與家屬的朋友,家庭的保護人,社區的組織者,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合作者”,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系教授劉繼同曾經這樣闡釋在當前的醫療體系中醫務社工的重要作用。令人欣慰的是,醫務社工的重要性已經開始不斷強化認知,醫務社工的實務建設開始走上高速發展快車道。
12月16日,“首屆醫務社工論壇”以“醫院社會工作”為主題在北京召開,論壇由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北京協和醫院、山東省立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聯合主辦,九十多名來自全國各地醫院的醫務社工、相關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當前醫院醫務社工實務的開展狀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展開討論,共同探討醫務社工實務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中國社工協會會長徐瑞新、常務副會長楊建昌、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蓬奇、副會長李德運及衛生部相關官員出席會議。
眾所週知,中國目前正處於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關鍵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十二五”規劃提出了關於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並就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
首屆全國醫務社工論壇的召開也正是基於現實基礎。中國社工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建昌指出,“大力發展醫務社會工作已成為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改善醫療管理水平、建立和諧醫患關係、提高為民服務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最佳途徑,探索和創新醫務社工新路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據了解,目前全國大概有20家醫院設立了社會工作處(部、辦公室),相繼開展了醫務社工的實踐工作,但是對醫務社工的專業化建設以及實務工作的開展還缺少經驗。
實踐:
醫患之間的橋梁和潤滑劑 醫務社工是醫務社會工作者的簡稱,浙江大學醫學院郭永松教授對醫務社工的定義為:在醫院和醫療衛生機構中為患者提供心理關懷、社會服務的專業社會工作者。與醫師和護士不同,他們為患者提供的是“非醫學診斷和非臨床治療”。
“他們是醫師的助手,護士的夥伴,患者與家屬的朋友,家庭的保護人,社區的組織者,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合作者”,長期致力於醫務社工研究的劉繼同教授對醫務社工重要性的定位成為著名論斷。
周俊玲是來自深圳慈善公益網醫務社工督導,她講述的案例堪稱對醫務社工作用的全方位詮釋。2009年,在深圳工作的28歲女孩柳眉(化名)突然查出患上了白血病,突降厄運使柳眉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醫院的醫務社工在柳眉入院後一直陪在她身邊,幫她做入院適應;柳眉是單親家庭,家庭條件也並不好,白血病需要高昂的治療費用,柳眉之前所在的公司也並不情願長期供養一個病人,醫務社工又開始幫助柳眉處理與公司的合同關係,幫助柳眉四處尋找救助款;更不幸的是,柳眉和母親的關係日益惡化,柳眉又接連經歷了自殺、母親出走等一系列事件,醫務社工在關鍵時刻進行了危機介入,安撫喪失生存信心的柳眉,為柳眉聯絡媒體、調動盡可能多的義工資源、和醫院溝通為柳眉啟動綠色通道;在柳眉的生命只剩一個月的時候,醫務社工為柳眉進行“哀傷輔導”,幫助她平復心情。
醫務社工的存在改變了之前醫院單純的治療“身體疾病”的模式,讓患者在醫院能夠得到身心各方面的照顧。醫務社工的工作比較繁雜,包括每天下病房走訪新住院的患者,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協調患者遇到的服務問題,幫助有困難的病人就診,還要協助處理情緒不穩或自殺病人、路倒病人或無名氏、無家屬病人,以及受虐兒童或受暴婦女、經濟困難的病人或對醫療有抱怨的病人,對出院患者進行電話回訪,定期到社區進行健康宣教,日常對志願者的管理等等。
“我們的工作比較繁雜瑣碎,每天忙的不可開交。”來自三明市第二醫院社會服務部的付細娥對此深有體會,在醫務社工的崗位上她已經工作了六年。六年來,付細娥和社會服務部的同事共走訪病人10余萬次,幫助各類醫保病人準備報銷材料達兩萬人次,收集患者意見、協調處理患者反映的問題數百起,對出院病人電話回訪2萬餘人,滿意度問卷調查2萬餘份。
雖然辛苦,付細娥卻非常滿足和自豪。付細娥講了兩件小事,有病人反映病房的床單、被套不夠換,一些枕芯、被絮太破舊仍在使用,社會服務部了解情況後發現是科室為了節省開支所致,意見反映到醫院後,院領導經過磋商,設置醫院布類週轉庫,問題迎刃而解;還有病人反映開疾病診斷證明手續麻煩且收費2元不合理,意見經反映之後,很快得到了改進並取消了收費。很多外地病人都慕名前來,“我們就是衝著你們醫院的服務來的。”
醫務社工是現代衛生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專業技術人員。醫院是否設立醫院社會服務部或社會工作部等機構,已成為衡量、檢驗、評價醫療服務質量與現代化程度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標之一。
劉繼同指出,“中國現行醫療衛生體制與醫療服務方式存在著諸多結構性與體制性問題,可能影響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影響衛生服務質量與效果。醫務社工最大的作用在於幫助醫師擺脫很多不應由醫師承擔的、也做不好的事。”
現狀:三種模式並存
資料顯示,台灣地區醫務社會工作人員與醫院規模、醫院層級成正比,醫院評價標準規定社會工作人員與床位比需達到1/100,並根據醫院收治病人性質不同而有提高,如兒童醫院、腫瘤醫院、精神病醫院和老人院。為了保證社會工作效果,醫務社工大都經過良好的專業訓練,88%以上的社會工作人員學歷在大學本科以上。
在香港,從1982年10月開始,政府醫院的醫務社會工作被納入社會福利署的管理範圍,1993年年底由社會福利署派駐醫院的社會工作者有近300名。他們的專業化程度都比較高。
目前國內開展醫務社工服務的醫院並不算多,據粗略統計,全國大概有20家醫院設立了社會工作處(部、辦公室),相繼開展了醫務社工的實踐工作。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醫務社工仍然處於起步階段。
劉繼同指出,目前國內醫院開展的醫務社工服務三種模式並行存在,一種是醫院自發成立模式,一種是外來進入模式,還有一種是“無意識”模式(即以醫務協調辦的形式出現,但實際上做的是醫務社工的工作)。
一些醫院已經日益認識到醫務社工的重要作用,紛紛自發成立獨立的醫務社工服務部,如北京協和醫院、北京人民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山東省省立醫院等。以山東省省立醫院為例,2008年4月山東省省立醫院在全省率先成立醫務社會工作辦公室,設專職人員10名,其中醫生1人、護士8人人、社會工作者1人。
“我們的工作主要圍繞惠民工作、志願者工作、隨訪工作、住院病人服務中心工作展開,發揮醫院與社會、醫院與患者、社會與患者、患者與家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山東省省立醫院醫務社會工作辦公室主任尉真告訴記者。
醫務辦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工作,包括建立病友俱樂部、志願者援助小組,幫助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尋找社會資源,到社區進行義診、流動調研、開展健康講座等。“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們共開展了9個惠民醫療救助項目,包括髖關節脫位特困患兒救助、瓷娃娃救助基金、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救助基金等。”
外來進入模式則主要以深圳地區的醫院為主,由政府選點購買醫務社工服務,然後派醫務社工進駐到醫院中去。“我們這一批共有11名醫務社工,進駐到6家醫院,平均每家醫院不到2名,人數比較少。”
劉繼同認為,與第一種模式相比,外來進入模式開展工作還是比較困難的。“醫患矛盾現在比較突出,外面進來的醫務社工對醫院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和醫生護士都不熟,開展工作比較困難。”
第三種“無意識”模式很有意思,上文中提到的三明市第二醫院社會服務部的付細娥告訴記者,“之前我們根本沒聽過醫務社工這個名詞,正如我們部門的名字,我們一直認為我們扮演的角色是社會服務部,直到有一天,三明市民政局的副局長在我們醫院住院,他告訴我,你們做的工作就是醫務社工的工作,只是名字不叫那個名字而已。”
劉繼同告訴記者,這種模式下的醫務社工實務實質上已經開展起來,就比較好辦了,加強理論學習和隊伍建設也不容忽視。
問題:醫務社會工作者普遍缺乏專業歸屬感 雖然醫務社工的重要性不斷被重申,但是目前醫務社工普遍面臨缺乏歸屬感的困境。目前醫療衛生行業不太願意建立這樣一個部門的一個原因,除了對於社會工作不了解之外,還認為社工工作部門是個“支出性”的部門,不像醫生可以會給醫院創收。
雖然目前我國內地有近20家醫院建立了社會工作部(或社會服務部),但大部分歸屬於醫院行政職能部門或後勤保障部門,有的則屬於職能部門下設機構。
醫務社工大多分佈于大型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和康復醫院,而在疾病控制中心、社區衛生中心等相對較少。在全國範圍內,實際在崗社會工作人員總量不多,現設有社會工作部的醫院中,部門都只配備了2至3名專職的工作人員,且絕大部分來自臨床護理人員。
“部門歸屬多樣性、人員結構多重性、領導目標多向性決定了社工部門工作性質和內容也有很大區別,醫務社工普遍缺乏專業歸屬感。”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兼社會工作部主任季慶英分析。
然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具有社會工作和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員嚴重短缺。目前醫務社會工作的開展情況卻不容樂觀:除了北京、上海的部分公立醫院,大多數醫院處於無崗、無人、無知的狀態;絕大多數在崗醫務社工也是由醫護人員轉型而來,專業水平不高。
國家民政部社工調查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國需求專業醫務社會工作者將超過一萬人;目前僅有首都醫科大學等3所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且課程設置中缺乏疾病心理學等相關內容,使學生難以勝任醫務社會工作。
“從1986年教育部決定在高校恢復社會工作教育以來,部分醫學院校開設了醫務社會工作專業,但缺乏有經驗的師資。在高等院校中,醫務社會工作課程是以選修方式供學生選擇性學習,社工專業畢業生進入醫療系統的更是鳳毛麟角。”季慶英説。
專業的社工人才究竟應該如何培養,目前還存在分歧。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係系主任矯楊教授認為,應該在社工係開展醫務社工的專門教育,為社工係的學生設立醫療知識的相關課程。而一些醫院的醫護人員則認為,醫務社工必須具有專業的醫護知識,可以對醫學院的學生或者是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社工教育,進而充當醫務社工,在身份的合法性上更具有説服力。
除了缺乏專業人才,醫務社會工作面臨的困難還有不少。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孟馥表示,當前醫務社會工作面臨的困難一是缺乏廣泛的社會認同,由於相關宣傳報道較少,社會大眾對其重要意義並不熟知,政府部門並未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領域來發展;二是缺乏相關的政策法規及體制保障,醫務社會工作的開展無法律依據,不利於吸引專業人才;三是缺乏本土經驗。
解困:“全國醫務社工聯盟”現雛形 為整合醫務社工社會資源,開展醫務社工理論探索研究,推進建立醫務社工實務體系,出席“首屆全國醫務社工論壇”的90位專家聯合發出倡議,成立“全國醫務社工聯盟”。
聯盟由醫療衛生機構、醫務社工、專家學者及相關社會組織等組成,並以此為基礎,陸續吸收更多相關單位和個人加入聯盟。聯盟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設立日常辦事機構,組織專家研究探索醫務社工新模式,提供政策建議,開展醫務社工專業化建設示範服務。此外,論壇組委會確定了“本土化的醫務社會工作”為下屆論壇主題。
據記者了解,“全國醫務社工聯盟”將建立聯盟成員交流平臺,傳遞和交流聯盟成員關於醫務社工的學術研討成果和實務經驗,實現資源共享;組織創建“醫務社工創新單位”,為全國醫務社工專業化建設和醫務社工發展提供示範服務;宣傳醫務社工,不斷提升社會各界對醫務社工的認識和認同。
對於首屆醫務社工論壇的召開和全國醫務社工聯盟的成立,中國社工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建昌和社工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蓬奇都給予了高度評價。楊建昌指出,近年來,醫院設立社工部門,建立社工隊伍,開展醫院社工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首屆醫務社工論壇緊緊把握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大勢和醫院社工實際,從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出發,深入探討醫務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提出了發展醫院社會工作的建議與對策,為今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趙蓬奇認為,該論壇填補了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史上醫務社會工作的空白,為推進我國醫務社工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理論與實踐依據做出貢獻。“舉辦‘首屆全國醫務社會工作論壇’共同探索社會工作發展之路,這不僅是醫務社工界的一次重要的會議,也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史上帶有開拓性、標誌性和劃時代的大事。”趙蓬奇説。
據記者了解,首屆醫務社工論壇召開、全國醫務社工聯盟成立將入圍2010年度十大社工事件候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