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3日 10: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電 “如果重訪災區,我希望看到受災群眾的日常生活得到保障,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用,孩子們早已正常上學,他們越冬的住處是暖和的,他們的表情是安寧的。”2010年即將過去,但在民政部部長李立國的腦海裏,玉樹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的記憶仍揮之不去。
救災只是民政部大大小小百十項工作之一。每逢年終歲尾,困難群眾的生活保障問題總是牽動全社會的心。談起他們的衣食冷暖,李立國説,保民生是民政部最核心的工作職能,對此,全國各地民政部門將竭盡全力。
“千方百計,確保每一個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從2003年到民政部任職至今,李立國到訪災區的經歷可謂無數。“每一次去災區的經歷都會給我留下深刻記憶,在災區見到的情景我終生難忘。”對災區群眾的深厚感情,是他和民政幹部救災工作的重要動力。
回望“十一五”,中國自然災害頻發、巨災多發。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西南旱災、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據統計,共有22.2億人次遭受各類自然災害影響,因災死亡、失蹤10.4萬人,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5萬億元人民幣!
李立國介紹,近年來,國家救災補助政策不斷完善,每次災害發生後,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及時有效保障。在“十五”期間已有的應急救助、倒房重建、冬春救助等基礎上,國家在“十一五”時期新增了旱災救助、過渡期生活救助、遇難人員家庭撫慰、“三孤”人員安置救助等項目。
中央救災補助標準也大幅提高,緊急轉移安置補助由“十五”期間人均100元提高到150元,颱風災害單列為人均70元,倒房補助由每間補助300元提高到戶均補助1萬元,高寒地區達到戶均1.4萬元,冬春生活補助由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
眼下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青海、甘肅等地受災群眾的過冬問題社會關注。李立國説,目前民政部門已累計向玉樹州調運20平方米加厚棉帳篷4.6萬頂。青海省已發放2萬個取暖火爐,對未配發火爐的受災群眾發放火爐購置補助資金,同時,還發放了取暖補助。在舟曲,470名無投親靠友能力的受災群眾已經被轉移到固定房屋中越冬。
“現在我們可以確保受災群眾過冬每人一床棉被、一件棉衣,每人每天一斤基本口糧。”李立國説,“民政部將密切關注災區天氣變化趨勢,加強與受災地區民政部門的聯絡,千方百計,確保每一個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救助是困難群眾應享有的權益,是政府的法定責任”
農村低保制度普遍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覆蓋所有涉農縣市區,城市醫療救助制度基本確立,農村五保供養由農民集體互助共濟轉向以政府財政保障為主……回顧“十一五”社會救助事業發展歷程,李立國把它總結為四個歷史性的新跨越——
社會救助工作由單項突破轉向體系建設,救助內容從單一性的生活救助走向多樣化的綜合救助,日益彰顯對困難群眾的人文關懷、人格尊重,在救助工作的人性化上實現了新跨越;
社會救助形式從臨時性傳統救助轉向經常性制度化救助,管理模式從靜態粗放式走向動態精細化,操作管理日益規範、嚴格,在救助工作的科學化上實現了新跨越;社會救助範圍由注重城市轉向統籌城鄉,低保、醫療救助制度從典型探索走向全面覆蓋,城鄉困難群眾日漸享受到同樣的待遇、平等的關愛和公平的扶助,在救助工作的均等化上實現了新跨越;
社會救助對象由傳統的民政對象轉向所有困難居民並向低收入人口拓展,對象核定方式由依據人員身份走向依據救助標準,救助管理更加公開、公平、公正,在救助工作的公正化上實現了新跨越。
“這些新跨越、新發展,推動人們的思想觀念由救濟是社會施捨、是政府恩賜,向救助是困難群眾應享有的權益、是政府法定責任的根本轉變,推動我們的工作方式實現由以往的發發錢、拜拜年,向科學化、規範化操作的根本轉變。”李立國這樣評價。
他表示,城鄉低保目前已基本達到應保盡保,民政部門面臨的新任務是要建立完善低保標準與物價水平聯動的動態調整機制,更好地保障困難群體生活。同時,民政部還將繼續協調推動解決低保家庭及其他低收入家庭在醫療、教育、住房、面臨突發事件等方面的困難。
未來5年,農村老人也將享受到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
近年來,由於很多農村青壯年到城市務工,造成了大量農村空巢老人。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在中國農村有4000多萬留守老人。而在這4000多萬留守老人中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李立國説,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推進:一個是拓展農村敬老院的服務功能,要在保障五保老人的基礎上,擴大服務範圍,向其他老年人提供有償服務。還有一個渠道就是政府補助,社會力量資助參與,在農村社區發展養老服務功能,並開展居家養老服務。
談到西部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李立國顯得很憂慮。“目前,西部農村可以説是兩個基本沒有,一個是基本沒有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一個是基本沒有社區養老服務功能。”
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李立國説,要編制“十二五”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專項規劃,從投入、建設、設備和功能上推進農村社區養老服務功能的發展,推進進家入戶的養老服務。屬於無收入來源、無勞動能力和沒有撫養人、贍養人的老人,按照規定納入五保供養。對困難老人提供社會養老服務,政府要盡可能地給予補貼。對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提供有償的社會養老服務。
“未來5年,農村老人也將享受到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李立國説,“我們將努力做到:城市的老年人能夠普遍享有居家養老服務、社區服務,需要入住機構的需求基本上得到滿足。對農村的老年人而言,應該是創造條件,使居家養老服務和社區養老服務開展起來,失能、半失能老人希望就近入住養老機構的,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