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深圳初中生發起幫扶基金:讓慈善成為習慣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8日 1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這個基金除了有16名聯合發起人之外,還有近百名同學積極響應參加

  如何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力所能及地做慈善公益活動?兩名14歲的中學生———劉俊良和解松若有一個好點子。不久前,在解松若的14歲生日會上,解松若建議“同學不要送生日禮物,改向困難群眾捐款”,他倆發起“把生日會辦成籌集善款的聚會”的倡議。為了推廣這一做法,他們開始搭建慈善捐助的平臺,並付諸實際開始了慈善公益活動,還成功地在今年第二屆公益項目大賽成為二十強入圍參賽者。“做慈善很開心,讓慈善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兩名學生還計劃,報名參加2011年大運會的志願者活動。

  從小開始“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救助站、福利院,在父母的引領下,劉俊良的身影常常出現在這些地方,從小慈善公益便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跡。

  “小的時候,逢年過節,爸爸就會帶著媽媽和我到福利院和救助站去,和那裏的孩子們一起過年!”在救助站和流浪兒一同包餃子、吃餃子、過大年,劉俊良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有一個男孩只讀了一年書,媽媽去世後,他爸爸沉迷于賭錢,輸了錢就回來打他,有一天他再也無法忍受就離家出走了。”在救助站裏,在自己與流浪兒生活環境巨大的反差中,劉俊良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

  上小學之後,每當寒暑假別人在悠遊地過假期時,他都沒有忘記救助站的同齡人,他為他們表演節目,與流浪兒一起玩耍。他陪有兔唇的孩子放風箏,與流浪兒、有先天殘疾的小孩聊天,傾聽他們不幸的遭遇,“做一個有愛心的人”,這樣的想法在劉俊良的心裏生根發芽。

  讀小學六年級時,他給市長寫信,建議在偏僻的城市角落放置垃圾桶。他還給救助站長寫信,就如何消除深圳街頭的乞討現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他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活動,並將參加公益活動的經歷和感受寫成了文章納入到他的作文集《陽光下的足跡》裏。

  而解松若在美國的兩年生活經歷讓他對慈善公益有了自己的認知。“在美國80%的捐款來自個人,而不是企業,在美國讀書的孩子被要求每個禮拜都要做4個小時公益勞動,還有志願者經常走上街頭為孤殘兒童募捐、在社區裏面幫助老人家、策劃專門的慈善項目幫助有需要的人等等。”

  在美國,週末時學校往往組織義賣活動,學生先採購一些生活物品再手工加工,通過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方式,吸引路人購買。“義賣、募捐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解松若發現,在美國慈善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常態的募捐活動比比皆是,“募捐已經成為人們一種生活中的習慣,成為一種公民的自覺意識,大學生每週都有從事志願者的時間以及數量要求。”他希望,“中國也能像美國一樣,讓慈善成為生活的習慣,我想把這種理念傳播開來。”

  奔赴震區當小志願者

  “上了初中後,就覺得單純地參加慈善公益活動不夠了。我們雖然是學生,但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劉俊良這樣在日記中寫道。

  去年寒假,劉俊良和解松若放棄了在深圳的假期生活,跟著解松若的父親去四川災區擔當小志願者,體驗生活。“屋子倒了人還在,自己的房子自己蓋!”當地受災的情況讓他們震驚,而堅強的力量更讓他們震撼。他們與震區的孤兒們一起玩耍,為災民們送物資。

  在四川省綿竹市遵道鎮,一個80多歲的老奶奶,房子震塌後一直不願意下山,住在用木板做的不到五平米的房子裏,屋子裏除了一張床基本沒有其他傢具,四面漏風。接過他倆送去的油米和牛奶,老奶奶感動地流下眼淚。

  雖然從災區回深圳已經一年多,但他們還時常通過網絡了解當地的重建情況。“本想今年暑假結束前再去一次四川震區看看,可惜沒有時間”,解松若告訴記者。

  生日聚會變身慈善聚會

  “慈善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今年8月,在解松若今年14歲的生日上,他提出了“把生日會辦成籌集善款的聚會”的,兩名學生“生日不收禮物,只收捐款”的想法得到了同學們以及家長的響應,把買禮物的錢捐出來成為了一筆愛心善款。

  生日會後,他們從事慈善公益的想法並沒有就此止步,而家長們也提議孩子們成立慈善基金,把此前在四川災區的愛心活動延續下去,把錢用於更有用的人。同學們把生日禮金作為善款在深圳市慈善會成立了“我生日我慈善”基金。

  “雖然我們接觸的人不多,但也可以發動同學一起做好事。所以就開始策劃和組織慈善活動。”他們開始自己組織義賣、募捐實踐活動,利用雙休日、國慶假期,他們和同學們一同走上街頭義賣物品和宣傳推廣“我生日我慈善”的理念。

  在深圳市慈善會的指導下,由劉俊良和解松若等同學自行策劃、組織和實施的慈善公益活動就有三場,募集善款1萬多元。目前,這個基金除了有16名聯合發起人之外,還有近百名同學積極響應參加。

  “做慈善可以培養才幹”

  “做慈善可以培養才幹”,劉俊良和解松若去批發市場採購T恤、鞋子自製手繪物品,學會貨比三家、討價還價。他們與致力於甘肅貧困地區助學支教的深圳遊子交流團合作,“遊子交流團相對比較有經驗,我們作為新成立的機構學會了不少東西。”

  在做義賣、募捐的活動中,有些市民並不是那麼支持,這讓滿腔熱情的學生們很是苦惱。解松若笑著透露了從遊子交流團學來的勸捐技巧,“我們以前是直接衝過去問要不捐錢,遊子交流團勸捐有一條,勸捐時説不需要捐太多,有個心意就可以了。“劉俊良也自行摸索出了一套勸捐的技巧,“最好找一男一女的,跟著路人講我們的理念,一般都是女的和男的説要捐錢。還有像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募捐,帶著小孩的媽媽比較願意捐贈。”

  “怎麼募捐?怎麼更好地管理基金?怎麼宣傳我們的基金?”學生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除了開設了專門的基金博客,在得知第二屆公益項目大賽是為公益力量搭建資源和宣傳推廣平臺的一項公益活動,他們報名參加比賽,成為大賽年齡最小的參賽者,也希望以此來擴大基金的知名度和關注度。“我們發動了學校的學生、家長進行短信投票,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的人來關注我們。”

  這個項目在第二屆深圳公益項目創意大賽的230多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進入20強,正在向10強邁進。

  作為“我生日我慈善”基金執行委員會的執行主委,劉俊良、解松若兩人輪流負責該基金的事務,每人每期負責一個季度。“我們除了籌錢,也在選擇項目。”解松若告訴記者,目前正在考慮深圳遊子交流團在甘肅的項目,同時也考慮在四川災區製作地震防災救災的小冊子發放給學生。“還有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項目,患病的兒童到一定年齡如不及時接受手術死亡機率很大,而手術的花費不菲,我們會對兒童的家庭情況審核,給予困難家庭一定的資助。”

  而市慈善會的工作人員也看著學生們一步步成長起來,從一開始活動的稚嫩到經過一次次慈善實踐活動後的成長。“慈善並不是單純的慈善,學生最初僅僅想做活動,並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做活動需要成本、需要策劃、需要精力的投入,還需要頭腦去規劃。”

  “十一期間在深圳購書中心募捐,學生們一開始熱情十足,一兩小時之後垂頭喪氣告訴我,‘我們一分錢都沒有勸募成功’,學生們覺得很困惑,不理解。”該工作人員表示,這就要求家長要在事先做好心理疏導問題,不要讓學生遇到挫折時對社會産生疑問。“我安慰學生,勸募不是主要目標,不要光看勸募的數目來判斷成功與否。要擺正心態,要找到真正對事業有幫助的人,把自己的想法與理念告訴他們,讓大家一起把這個理念做大。”

  對於學生們的一腔熱情,大人們並沒有給予過多的壓力,“並不想過於插手,要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孩子是成長的樹苗,給過多壓力可能會打壓成長,拔苗助長的話根基不牢,所以很小心翼翼。”

  “我生日我慈善”不局限一時一地一件事

  深圳市慈善會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市慈善會很重視“我生日我慈善”這一理念,“概念非常好,具有很強的普及性和自我複製性,並不是局限于一時一地一件事,對於培養公民的慈善意識,對於深圳的常態捐贈非常有好處。”

  “我生日我慈善”基金的顧問也認為,“項目往往有其時間上的局限性,而‘我生日我慈善’宣傳的是理念,有利於搭建一個常態捐贈的平臺,而項目則相對來説要容易解決,只需要確定捐助的方向即可,比如青少年社會公益計劃、貧困地區的捐助等。”

  考慮到學生難以投入過多的精力,市慈善會通過成立“我生日我慈善”的冠名基金這一方式對該基金予以幫助。市慈善會的工作人員還表示,“學生沒有成熟的操作能力,我們會分析事情的利弊,幫助學生完善方案,而不是限制學生的創意。”

  對於“我生日我慈善”基金,市慈善會的相關工作人員也非常看好,“每年的公益項目評選,我們都希望有一些新的項目出爐,真正有創意的東西。”據了解,對於“深圳市2010年度十佳公益創意項目獎”,公益基金會按照1:1比例予以資金配套,最高額度為50萬元(無定向或少定向捐贈的,將補足20萬元)。獲評“深圳市2010年度十佳公益實施項目獎”的項目將獲得不同金額的項目補助款:一等獎1名5萬元;二等獎2名各3萬元;三等獎7名各1萬元。而以上獎勵,也正是劉俊良與解松若所期盼的支持。

  這名工作人員還透露,“馬上就是深圳慈善月,‘我生日我慈善’將是今年慈善月的活動之一。我們計劃打算今年把“我生日我慈善”的概念進行推廣,向大家傳達‘保持慈善的心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別人’的理念。”

  記者了解到,深圳的學校已連續多年開展“慈善一元捐”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公益慈善實踐。“我們計劃把‘我生日我慈善’作為今年‘慈善一元捐’的一大賣點進行推廣,將與教育部門協商”,市慈善會工作人員表示。(撰文羅莎 攝影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