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慈善也是軟實力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2日 10: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20日發表題為《慈善也是軟實力》文章,全文如下:

  9月底,美國“股神”巴菲特與微軟公司創始人蓋茨開始了他們的中國慈善之旅。中國國內輿論因此而頗為熱鬧了一陣子,國內輿論的分析焦點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國慈善事業如何因為各種內外因素,嚴重滯後於國內發展的需要。現在中國的慈善事業之落後,竟然已到了需要外國慈善家親自上門給中國人上課的地步。

  這些反思和討論,無疑對中國的慈善事業取得更好更快的發展極為有益。但實際上,一國的慈善不僅是個內政問題,它對國家的形象和外交,也能發揮積極的正面推動作用。在國際政治中,一個大國的國際地位不僅取決於自己的物質財富,還要看它是否有意願、有能力對有所需要的國家主動施以援手。不然,它只會落得一個“為富不仁”的名聲。

  2008年,潘基文就任聯合國秘書長後首次“衣錦還鄉”——對韓國進行了訪問。他當時就忠告韓國要積極為國際社會多做貢獻。他還説,為了成為更偉大的國家,應該向貧困國家多給予熱情和慈悲。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軟實力》一書中特別指出:北歐國家由於政府和人民在國際事務中都非常樂善好施,因此具有了遠超出與其國家實力相匹配的軟實力。

  在國際援助方面,美國政府的援助雖然總額是世界第一,每年達到200億美元左右,但政府的官方援助佔GDP的比重卻僅為0.3%不到,是發達國家中水平最低之一。這點經常招來國際輿論的批評。但是美國發達的民間慈善卻不僅只用在了美國本土,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用在國際扶貧事業上,這就大大彌補了政府政策的缺失對美國國家形象所造成的損害。

  2007年,美國私人基金會、公司、志願組織、大學、宗教組織及個人提供了1159億美元的國際捐助,是美國政府提供的218億美元官方援助的五倍以上。另據估算,如果把國際志願服務的時間折算成金錢的話,那美國人民在2007年為美國境外的救災和開發援助,以及美國境內的國際援助組織所貢獻的志願工作時間,價值約為35億美元。1960—1970年代,發展中國家農業領域的“綠色革命“,就得到了美國卡內基基金會等私人慈善資金的大力支持;現在,蓋茨基金會的工作重點就放在非洲等世界上最為貧窮落後的地區。

  巴菲特與蓋茨從之前成功的商人,轉型為現在受人尊敬的慈善家,這個漂亮的轉身,實際上也是美國公民社會成熟的表現。一個發達和健康的公民社會,就應該不僅可以讓人生財有術,還可讓人散財有道。這不僅在一國內部可以緩解貧富矛盾、促進內部和諧,更能通過援助的外溢效應,提高本國的正面國際形象。

  這就是巴菲特與蓋茨的中國慈善之旅,所應該帶給中國人的更多思考。

  (作者任職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