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中國物種滅絕速度高於世界50%以上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2日 1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黃河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嘉賓簡介:華衷(Jonathan Watts)任英國《衛報》的亞洲環境記者,曾任外國記者駐華協會主席,現居北京。他的媒體生涯包括在中國的七年,在日本的七年,其間曾五訪朝鮮,也參與報道了04年印尼海嘯,08年西藏動亂、四川地震和北京奧運會等大事件。他曾為多家媒體工作,如BBC,CNN,瓊斯母親雜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南華早報,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等。2010年,出版環保著作《當十億中國人一起跳》。

  主持人:覃裏雯,《週末畫報》北京新聞中心主任、資深媒體人。加盟《週末畫報》前,曾先後擔任《經濟觀察報》高級記者和搜狐網新聞中心總監,曾在中東和東歐做深度採訪,出版《冷酷的新聞紙》和合著《思想的曆險》。

  主持人:各位下午好,歡迎參加《週末畫報》新聞版的“週末觀天下”活動,這是活動第二期,我們請來的是英國《衛報》的環境記者華衷先生,給我們講一講他在中國的環保之旅,或者説觀察環境之旅,至於環保呢,更多的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要做的事情。下面請華衷先生給我們具體講講。

  白鰭豚:兩千萬年曆史的物種滅絕

  我曾跟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去長江裏尋找白鰭豚。任務開始的時候,大家還在船上喝著百威啤酒。50多年前,在長江流域有成千上萬的白鰭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數量急劇地減少。這一次活動政府投入很多資源,聚集了各種高級的設備,還有從日本、美國等全球各地請來的專家,都在尋找這個瀕危動物。白鰭豚數量的減少是源於污染,還有過度的捕魚,以及噪音的污染——白鰭豚通過聲音來傳達彼此之間的這種信息,它們因為噪音的污染而不能互相傳遞信息。經過了六個多星期艱苦的尋找,居然連一隻白鰭豚都沒有找到,所以他們只能宣佈白鰭豚這種生物已經瀕臨絕跡了。

  中國的物種滅絕的速度要高於世界平均速度的50%-60%這個故事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因為白鰭豚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兩千萬年的時間,是人類生存時間的兩倍。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現象。我曾經報道過印尼的大海嘯,還有包括北京的奧運會,但它們都沒有這個事件來得重要,因為它是一個兩千萬年才發生一次的物種滅絕。從那時起,我就決定專做環境方面的報道。中國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因為它處於一個臨界點——當你過了這個臨界點的時候,巨大的環境變化就會發生。

  中國已經到達環境拐點

  如果讓我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這七年以來我對中國環境這方面的印象,你們可以想像是什麼顏色。不出我們的意外,那肯定就是灰色,從我在中國這七年的歷程,告訴我實際上中國實際上既不是紅色,也不是綠色,而是灰色。

  你可能會説,這又算什麼?這沒什麼,每個國家發展過程中,都有一段時間是很臟的,會承受環境污染。在150年前,狄更斯曾經在他的小説裏寫過這種“天上下雨,地上是黑泥,把太陽都遮住了。”的情況,那是一百多年前的倫敦。不光是英國,在美國也好,在日本也好,他們都經歷過這種以環境為代價,帶來飛速發展的階段。就像小孩一樣,臉上要長雀斑,然後才能長成大人。

  這是一個發展與污染關係的模式。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非常窮,可是環境非常好。然後開始發展經濟,經濟直線上升,一開始你會去燒煤,砍樹,把環境搞得一團糟。到了頂峰的時候,也就是人均的收入五千美金左右的時候,你説:“等等,我不想在這麼臟的環境裏面生活下去。”這時候你就要開始花錢治理環境。

  實際上在中國的很多地方,人均收入已經快達到五千到八千這個點了,所以中國也快到這個拐點了。中國的環境問題到底是誰之過?環境治理只有兩種途徑,第一種就是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用錢,用智慧,用理智去治理環境。另外一種方式是人性比較黑暗的一面,就是把污染放到其他地方去。在這一點上面,中國是一個受害者,很多國家把他們不需要的東西放到中國來了。此外,中國16%-24%的碳排放,都是為了製造輸出到其他國家的産品。究竟是誰對環境負有責任呢?中國有責任,但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其實也應該承擔責任。

  其實,問題始於英國。兩百多年,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在這兩百多年的時間裏面,環境問題就不斷地從一個國家傳遞到另外一個國家,從英國到歐洲,然後到美國,到日本,到台灣,然後現在傳到中國。但是在中國處於一個被動的環節,它沒法把自己的這個問題再轉嫁給其他國家。中國地域廣大,而它在之前工業化的國家,沒有中國那麼多的人口。而且,全球消費能力越來越膨脹。要中國把環境問題轉嫁給其他國家是越來越難,所以中國就把這個問題轉往內陸省份。這本書要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環境問題是否已經推進到了地理上的極限。因為工業化已經快推進到無人區裏去了,比如戈壁灘,還推進到了內蒙古草原等等偏遠地區。鐵路的建設現在伸向西藏,可能在未來五到十年,西藏有很多水壩的建立,對環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新疆則成為了中國的另一個煤炭中心。

  環境問題讓中國每年喪失5.7%的GDP

  在我開始做環保之旅之前,我其實沒有意識到環境問題有多麼複雜,有很多變化有很多因素在裏面在起作用。比如説冰川,中國的冰川每年都以5%的速度在消亡,但有一些冰川反而是在增長的,只是更多的冰川在縮小。有比如這個青海高原上草原退化的場景,它既是環境變化的起因,又是它的結果。這個當地牧民説,二十年前,這個地方的草大概是他的膝蓋那麼高,需要把這個草砍掉才好走路。現在的草原退化,也許是因為大氣環境變化,也可能是因為過度放牧,還有,比如你看地上那些洞,那是老鼠的洞,所以也可能是因為不同的物種入侵。草,有點像一個家的屋頂,地球正在失去這個屋頂,很多的熱量就會散發到空氣和宇宙當中。

  洪災是中國的一個問題,但我認為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缺水。大家可能在新聞上都看到了這張圖片,這是雲南旱災時候的一個乾涸的湖,這個地方在六個月以前還全都是水。我們就會想,在經濟上、在人的生活中,為環境所付出的代價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影響下一步就是到達城市,因為環境惡化,這些非城市人口就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家鄉,到城裏面去尋找生計。上億的人將從農村遷入城市。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的環境問題正在讓中國每年損失5.7%的GDP。

  2007年的中國人碳足跡是最完美的

  最後我要説一下,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的一些努力,比如説發展風能。中國在過去五年裏,每年都在將風能的容量增倍,現在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風能國家。我這本書要傳達好幾個信息。第一個,就是中國的環境問題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也超過了世界其他各國對中國的想象。第二個,就是中國改善環境的努力,也是在外界沒有辦法想象的,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而我現在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能夠解決消費主義的問題。要達到一個平衡,就是一面讓中國人也能像別人一樣,享受很好的物質生活,一面又避免耗儘自然資源。

  2007-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做了一個全球碳足跡地圖。碳足跡,就是根據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源計算出碳排放量的一個指標。在2007年,中國人均碳排放量處於一個正好的點上,就是環境可以承受的中間點上。但是在2007年,如果全世界每一個人都像美國人那樣浪費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四到五個地球才能承受這樣的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如果我們想要一個自然和諧的地球,在自然環境方面,我們應該都像2007年的中國人。

  但人性不是這樣的,人性總是想不斷地消耗更多。現在我們處於困境之中:每個人都想消耗更多,而環境被毀掉了,所以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思想,思維方式,去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