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更多>> >

【關注留守兒童】孩子為何想要個“克隆媽媽”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9日 10: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六一”兒童節前夕,筆者從四川綿陽市涪城區玉皇鎮小學獲悉,一個化名為曉靜的六年級女孩寫了一篇《我要一個克隆媽媽》的作文,期盼以“克隆媽媽”作為母愛的彌補。女孩的創意獨特,童心純真,語文老師給了她100分。曉靜的爸爸媽媽已離婚多年,曉靜跟著爸爸過日子。爸爸為了生計常年外出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家,她只能和爺爺一起生活。因常常想念媽媽,曉靜寫了這樣一篇作文。

  曉靜的作文真實反映了留守孩子的情感饑渴。玉皇鎮是涪城區最偏遠的鄉鎮,玉皇小學有429名學生,其中留守學生171人,佔39.8%。因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多是寄宿在婆婆爺爺處或親友家代為照管。四川是勞務輸出的大省,也是全國留守兒童最多的省份之一,有320多萬農村留守學生,其中只有40萬農民工子女進城接受義務教育。綿陽市農村每年輸出勞動力多達50余萬人,約有17萬留守兒童,佔全市小學生總數的27%。留守孩子的生活、學習、身心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要讓留守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特別是要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根本辦法是改善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和生存環境,改革戶籍、住房、社保制度,加快小城鎮建設,讓孩子能與外出打工的父母在一起並享受父母打工城鎮孩子同等的上學待遇。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民生工程,政府應想方設法加快推進。

    【關注留守兒童】不能讓孩子無助地守望

  痛不痛,拋家舍子的父母最清楚,孤獨寂寞的孩子最清楚,堅守故土的祖輩最清楚。而我們該做的、能做的,是了解、體諒並想方設法減輕這種痛楚。

  儘管如今農民的權益越來越受關注、重視,農民的生活也在逐步改善,但他們目前仍是處於弱勢的負重一群。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外出打工幾乎成了他們改變現有生存狀態、改善生活的唯一齣路。這種別無選擇的選擇的直接後果是,老幼病殘與青壯勞力的分離,特別是孩子與父母的分離。其中,最痛苦的也許就是母親。面對現實條件,要幫助丈夫打拼,就必須離開孩子。帶著孩子進城,就要面對更多的磨難與挑戰。 >>>點擊詳細

  不該被遺忘的角落——湖北通山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由於父母外出打工,農村中許多孩子短期或長期失去直接監護人,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成長。留守孩子,會因父母不在身邊而感到失落、孤獨,因沒有了信任的傾訴對象而變得自我壓抑和封閉,也會因日常生活中沒有人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而感到無奈和自卑。長此下去,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大問題。 >>>點擊詳細

    留守兒童家庭有三盼:廉租房 孩子上學 就近務工

  我和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坐下來拉家常時,時常提起這些孩子的生活、學習和成長問題。祖輩們帶孫子並不怕辛苦和勞累,但是,為了孫輩能有一個正常、健康的家庭成長環境,他們有三盼:一盼有子女的農民工在城市能住上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有條件把子女接到身邊生活,讓孩子們的童年不缺少父母的愛;二盼城市能更加關心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給農民工子女入學就學提供方便;三盼農村經濟大發展,農村就業崗位增多,使農民可以就近務工,不用再撇下孩子四處奔波,使孩子們有一個完整的家。 >>>點擊詳細

    【關注留守兒童】“互補家庭”補缺打工父母

    在“互補家庭”裏,“心理媽媽”每當週末至少要陪留守兒童玩一場遊戲,講一個故事,作一小時陪伴。目前,全鄉已組建116個“互補家庭”,推出87位“心理媽媽”。他們還組織留守兒童參加種樹、爬山、採野果等集體活動。 >>>點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