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論壇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吃在80年代:從“全聚德”到“快餐廳”

 

CCTV.com  2009年09月16日 14:1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浪網  

    1980年2月9日,北京烤鴨店恢復“全聚德”老字號,預示著對商品品牌的尊重。

    1986年,京城出了獨一份的豆花飯莊,力力豆花莊。

    其他80年代恢復營業的老字號——1980年恢復的以“四做魚”為特色的魯菜館致美齋;1983年恢復的以“霸王別姬”和“子龍脫袍”、“炒米粉”為特色菜品的湘菜館等。

    開業于光緒初年的泰豐樓飯莊,是舊北京“八大樓”之一。泰豐樓原址在前門外繁華的煤市街,1952年歇業,1984年恢復,1985年在全國第一家實行先消費後付款,對全國餐飲業産生了廣泛影響。

    “唱戲的腔,廚師的湯”,在傳統烹飪技法中,湯對菜的味道至關重要。泰豐樓每天要用活雞、肘子吊高湯,保證了菜品的自然鮮美和健康。

    1980年,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開業,隨後,越來越多的飯館出現在北京大街小巷。

    1980 年9月30日,北京內燃機廠炊事員郭培基出門上班前,幫愛人劉桂仙生了爐灶。下班時,他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自家被人群裏三層外三層地圍著,人都排出了衚同口,排到了五四大街上。老街坊扯了扯他的袖口,小聲問他:“你家飯館都開了,你還上什麼班?快回家看看,來了好多老外。”

    當天中午,爐火一直沒滅,劉桂仙便用僅剩的36元買了4隻鴨子,打算烹飪出幾道菜,讓鄰居們嘗嘗。結果,消息不脛而走,嗅覺靈敏的西方媒體記者蜂擁而至。郭培基進屋時,有三個外國記者沒吃上開張頭餐不願意走。郭培基向鄰居借了點麵條,做了幾碗打滷面,幾名外國記者吃得兩眼放光。

    美國合眾社記者龍布樂後來在他的報道裏這樣寫道:“在共産黨中國的心臟,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的小衚同裏恢複元氣。”

悅賓飯館的名聲還是越來越響。1981年春節,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姚依林到悅賓拜年,鼓勵郭培基夫婦“把買賣做大”。有了“大人物”的肯定,夫婦倆高興地買了一麻袋鞭炮,讓孩子們都放了,足足響了半個鐘頭。

    《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店主講述改革開放》(載于2008年11月25日《京華時報》)中記載:

    陳林是悅賓飯館的老主顧了。蒜泥肘子、鍋燒鴨、五絲桶、扒白菜等悅賓的幾道招牌菜,一直是陳林的最愛。在當時的北京餐館,菜色少得可憐,不是每家都能做出這樣的美味。

    悅賓開張后不久,陳林從《北京晚報》的頭版看到了這個消息,正在上高中的他央求父親帶他去排隊嘗鮮。至今他還記得,在那個下著雪的冬夜,一家三口在等了兩個小時後,終於能夠擠在狹窄的角落裏,點了三菜一湯——鍋燒鴨、魚香肉絲、扒白菜以及鴨架豆腐湯,杯碗碟堆了一桌子。父親因為高興,還特意要了一瓶3毛9分錢的啤酒。

    “從沒吃過那麼好吃的菜。”陳林回憶著自己滿嘴是油的幸福表情,重復當初在悅賓飯館裏的感嘆。這頓飯花費了不到4塊錢,相當於當時陳林家四天的伙食費。

    這頓飯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陳林在家吃飯都沒胃口。在冬季的北京,桌上的主角永遠是大白菜、土豆、蘿蔔、白薯。母親會翻著花樣搭配,每週還能吃兩回雞蛋、一回豬肉。

    “如果我能在北京開馬克西姆,那我也能在月亮上開馬克西姆!”

    1983年9月,距離翠花衚同不遠的崇文門西大街2號,一家門臉並不起眼的法式餐廳正式營業。

    這家名為馬克西姆(Maxim's de Paris)的餐廳是皮爾卡丹在中國的第一筆投資,也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餐廳,中資方是北京市第二服務局。當時北京的西餐廳只有“老莫”、和平飯店、大地等幾家,且均以俄餐為主。

    經過9個月的裝修,北京馬克西姆餐廳幾乎將巴黎的馬克西姆複製了過來。當時任職于北京第二服務局的何之紱説,餐廳的壁畫是法國古典風格,其中有不少不著寸縷的人體畫。中資方就此上報文化局和公安局請示,結果這兩家也拿不定主意該如何處理,一路上報至中央,一位副總理最終決定原樣保留。

    皮爾卡丹在餐廳的開業儀式上説:“如果我能在北京開馬克西姆,那我也能在月亮上開馬克西姆!”餐廳從裝飾、口味到服務,均是純正的巴黎風格,只是人均200元的消費,在那個時代足以令月收入幾十元的國人望而卻步。(參考《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店主講述改革開放》,2008年11月25日《京華時報》)

    1984年4月20日,中國第一家西式快餐店“義利快餐廳”,在北京西單南口的西絨線衚同正式掛牌開張。

    當時的市領導張百發前來剪綵。西方國家駐京記者聞訊而至,美聯社記者採訪後,發出的電訊稿將之比喻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次進行”。

    “京城第一家西式快餐廳將於4月20日舉行掛牌儀式,開始招待中外客人。”這是當時《北京晚報》的報道。消息一經透露,當天,義利快餐廳150平方米的店堂擠滿了來賓,大家品嘗漢堡包、火腿三明治、香濃咖啡……人們從北京的四面八方趕來,為的是體驗一種從未有過的新鮮感;還有一些外地來京出差、辦事的人,把這兒當成京城改革開放的一個窗口,從中學習一種精神。

    張卉鄭、德金在《中國第一家快餐店拆除 京城百姓告別義利餐廳》(2002年4月20日《北京晚報》)中記錄道:

    義利食品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王蓬回憶説,當時來得最多的就是知識分子,音樂、西餐、輕曼的燈光,這一切在當時最為時尚的東西立刻深入人心。義利快餐廳自開業的那一天起,幾乎每日顧客盈門,座無虛席。當時經常來這裡吃飯的顧客,大多是以衣著入時的大學生和文藝界、體育界、新聞界人士居多,也許這部分人最易於接受新事物。

京紫金城前義利快餐

    至今,供職于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的鄭德金仍難忘第一次到義利快餐廳就餐時的情景。回憶的表情充滿了悠然神往之色。

    “那是該餐廳開業後的一天,走進餐廳,輕音樂撲面而來,空調機送來清新宜人的空氣。餐廳店堂佈置得典雅豪華,右側是一排明亮的大鏡子,使有限的空間變得開闊了。奶油色帶花紋的高級裝飾板鑲嵌在四壁和天花板上,整潔的方桌和考究的坐椅井井排列,可調節的燈光,輕曼地灑在明凈的水磨石地板上,給餐廳披上了一層溫馨的色彩。這裡的新鮮玩意兒真不少:顧客洗完手,水池上就是一個小小的熱風機,不到1分鐘就可把手烘乾;開票的服務員使用一台電子計算機,又快又準;取貨處,顧客所要的食品都放在一個托盤裏,端起來很方便;冷飲的杯子、小勺、吸管都是一次性的。”

責編:田智鋼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