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
(2009年12月31日)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歷史罕見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面對多年不遇自然災害的重大考驗,面對國內外農産品市場異常波動的不利影響,各地區各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迎難而上,奮力拼搏,鞏固和發展了農業農村好形勢。糧食生産再獲豐收,連續6年實現增産;農民工就業快速回升,農民收入連續6年較快增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村體制創新取得新的突破;農村水電路氣房建設繼續加強,農民生産生活條件加快改變;農村教育、醫療、社保制度不斷健全,農村民生狀況明顯改善;農村基層組織進一步鞏固,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這為黨和國家戰勝困難、共克時艱贏得了戰略主動,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提供了基礎支撐。
當前,我國農業的開放度不斷提高,城鄉經濟的關聯度顯著增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産的影響日益加大,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在積累增多,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挑戰也在疊加凸顯。面對複雜多變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業生産上新臺階的制約越來越多,保持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任務越來越重。全黨務必居安思危,切實防止忽視和放鬆“三農”工作的傾向,努力確保糧食生産不滑坡、農民收入不徘徊、農村發展好勢頭不逆轉。必須不斷深化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認識,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強化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基層體系,大力加強農村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夯實打牢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2010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基本思路,毫不鬆懈地抓好農業農村工作,繼續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新的貢獻。
一、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
1.繼續加大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三農”投入。要確保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長幅度都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要繼續向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傾斜。耕地佔用稅稅率提高後,新增收入全部用於農業。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提和使用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於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的規定。對各地土地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各項資金徵收和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繼續增加現代農業生産發展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規模。
2.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和市場調控機制。堅持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增加良種補貼,擴大馬鈴薯補貼範圍,啟動青稞良種補貼,實施花生良種補貼試點。進一步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種類,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範圍。落實和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存量不動、增量傾斜的原則,新增農業補貼適當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逐步完善適合牧區、林區、墾區特點的農業補貼政策。加強對農業補貼對象、種類、資金結算的監督檢查,確保補貼政策落到實處,不準將補貼資金用於抵扣農民交費。落實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提高稻穀最低收購價。擴大銷區糧食儲備規模。適時採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臨時收儲政策,支持企業參與收儲,健全國家收儲農産品的拍賣機制,做好棉花、食糖、豬肉調控預案,保持農産品市場穩定和價格合理水平。
3.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落實和完善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都要進一步增加涉農信貸投放。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抓緊制定對偏遠地區新設農村金融機構費用補貼等辦法,確保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針對農業農村特點,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方式,搞好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監管。建立農業産業發展基金。積極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和區域覆蓋範圍,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保費補貼力度。鼓勵各地對特色農業、農房等保險進行保費補貼。發展農村小額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
4.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業農村。各部門各行業要主動服務“三農”,在制定規劃、安排項目、增加資金時切實向農村傾斜。大中城市要發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各種社會力量開展與鄉村結對幫扶,參與農村産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或者設立專項的農村公益基金會,用於建設農村公益事業項目的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有關部門要抓緊健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下鄉支農制度,通過完善精神物質獎勵、職務職稱晉陞、定向免費培養等措施,引導更多城市教師下鄉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城市醫師支援農村。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充分發揮氣象服務“三農”的重要作用。
5.大力開拓農村市場。針對經濟發展和農民生産生活需要,適時出臺刺激農村消費需求的新辦法新措施。加大家電、汽車、摩托車等下鄉實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電下鄉産品最高限價,對現行限價內的産品繼續實行13%的補貼標準,超出限價的實行定額補貼,允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地實際增選一個品種納入補貼範圍,補貼對象擴大到國有農林場(區)職工。改善售後服務,加強市場監管,嚴禁假冒偽劣産品流入農村。大力發展物流配送、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貿、郵政等企業向農村延伸服務,建設日用消費品、農産品、生産資料等經營網點,繼續支持供銷合作社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提升“萬村千鄉”超市和農家店服務功能質量。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建房、購買汽車和家電等提供消費信貸,加大對興辦農家店的信貸投放。
二、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6.穩定發展糧食等大宗農産品生産。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基礎上,大力優化品種結構,著力提高糧食單産和品質。全面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儘快形成生産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制度,增加産糧大縣獎勵補助資金,提高産糧大縣人均財力水平。有關扶持政策要向商品糧調出量大、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突出的産糧大縣(農場)傾斜。繼續減少直至取消主産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資金配套。大力發展油料生産,加快優質油菜、花生生産基地縣建設,積極發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支持優勢産區發展棉花、糖料生産。繼續實施糧食豐産科技工程。擴大糧棉油糖高産創建實施規模,年內覆蓋全國所有農業縣(農場)。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支持墾區率先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大型農産品基地,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7.推進菜籃子産品標準化生産。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快園藝作物生産設施化、畜禽水産養殖規模化。支持建設生豬、奶牛規模養殖場(小區),發展園藝作物標準生産基地和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開展標準化創建活動,推進畜禽養殖加工一體化。支持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完善撲殺補貼政策,推進基層防疫體系建設,健全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增加漁政、漁港、漁船安全設施等建設投入,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支持發展遠洋漁業。加快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
8.突出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固定資産投資要把水利建設放在重要位置。繼續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逐步推進重點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搞好蓄滯洪區建設和山洪災害防治。大力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加快末級渠係建設。按期完成規劃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統籌安排其餘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在科學規劃論證基礎上,啟動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拓寬水利建設基金籌資渠道。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級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規模,新增一批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支持山丘區建設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設施。通過一事一議、財政補助等辦法,鼓勵農民自願投工投勞開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設施建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推廣農民用水戶參與管理模式,加大財政對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加強基層抗旱排澇和農村水利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9.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要求,加快建設高産穩産基本農田。重視耕地質量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支持農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機耕道路和農田林網建設,把800個産糧大縣的基本農田加快建成高標準農田,建立穩固的商品糧基地。繼續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計劃分片推進中低産田改造。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和範圍。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旱作農業示範工程,對應用旱作農業技術給予補助。
10.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切實把農業科技的重點放在良種培育上,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産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産業化。推動國內種業加快企業並購和産業整合,引導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抓緊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種子企業。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發展農業産學研聯盟,加強農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實施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推進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抓緊建設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擴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範圍。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啟動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特設崗位計劃,鼓勵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推進農用工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大力推廣機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稈還田、水稻育插秧等農機作業。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11.健全農産品市場體系。統籌制定全國農産品批發市場佈局規劃,支持重點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落實農産品批發市場用地等扶持政策,發展農産品大市場大流通。加大力度建設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産品倉儲設施,完善鮮活農産品冷鏈物流體系,支持大型涉農企業投資建設農産品物流設施。加快發展農産品期貨市場,逐步拓展交易品種,鼓勵生産經營者運用期貨交易機制規避市場風險。發展農業會展經濟,支持農産品營銷。全面推進雙百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重點扶持農産品生産基地與大型連鎖超市、學校及大企業等産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培育農村經紀人,充分運用地理標誌和農産品商標促進特色農業發展。加強市場動態監測和信息服務。完善全國鮮活農産品綠色通道政策。
12.構築牢固的生態安全屏障。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在重點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區位,結合扶貧開發和庫區移民,適當增加安排退耕還林。延長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期限,抓緊制定實施辦法。繼續推進三北、沿海、長江等防護林體系和京津風沙源治理、濕地保護與恢復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統籌推進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加大力度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從2010年起提高中央財政對屬集體林的國家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建立造林、撫育、保護、管理投入補貼制度,開展造林苗木、森林撫育補貼試點,中央財政對林木良種生産使用、中幼林和低産林撫育給予補貼。編制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啟動森林經營工程,增強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提高林地綜合産出能力。大力增加森林碳匯。切實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加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力度,延長實施年限,適當提高補貼標準。落實草畜平衡制度,繼續推行禁牧休牧輪牧,發展舍飼圈養,搞好人工飼草地和牧區水利建設。推進西藏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試點工作。加大草原鼠蟲害防治力度。加強草原監理體系建設,強化草原執法監督。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加快岩溶地區石漠化和南方崩崗治理,啟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搞好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