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電視“媒介事件”:經濟敘事的新範式

——談“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儀式化表達

CCTV.com  2009年11月25日 09:4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進入2009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專題

    作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

    關於“媒介事件”,西方有幾種不同的界定。本文所説的“媒介事件”,是借用丹尼爾•戴恩和伊萊休•卡茲的概念。在這種概念裏,媒介事件是一種電視直播,也可以説是電視的一種的慶祝性觀看──就如節日那樣是人們盼望的事情,以區別於一般的日常觀看。觀看內容則是為人矚目的電視直播事件,通常是國家級的事件。它一般會脫開某一事件的具體意義和內涵,而突出社會的某些核心價值和集體記憶,事件的表達帶著儀式性的崇敬。電視通過展示特定的社會形態,以呈現象徵性事實來表達理想、喚起大眾關注並得到大眾的確認。在此過程中,媒介事件又引起眾多媒體關注、從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這些方面,CCTV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尤其是自2006年以後直播的頒獎禮,都是成功的媒介事件。

    一、 打造媒介事件,強化人物的象徵性意義

    “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誕生和成長過程,是一個典型的打造“媒介事件”的過程。這個從2000年起開始的評選活動,最初只是中央電視臺一個欄目的活動(“經濟半小時之夜”),之後不僅成為中央電視臺的大事件、一個日趨成熟的品牌,經過幾年的發展,更成為中國經濟領域、中國傳媒界乃至大眾生活中的一項重要事件。它不僅有了越來越明確的理念,呈現手段也從錄播改為直播,具備了“媒介事件”的所有特徵,而且更嫻熟地揉和了主流意識形態和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它提煉了每年經濟新聞中具備歷史特質的那部分內容,經過整合而成為“媒介事件”,以儀式化的手法,通過評選經濟生活中有符號性意義的人物,象徵性地記錄了中國經濟生活的歷史,併為迅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梳理了思路、確立了某種理想,以喚起經濟領域以及所有大眾的關注和認同。

    在媒介事件中,幾乎都有些“英雄人物”,電視通過傳達他們的進取精神,統合出新的主題,並以此主題整合事件。按照戴恩和卡茲的觀點,媒介事件有三種類型,即競爭、征服和加冕,本文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為一種“加冕”式媒介事件,它彰顯權威,強化那些象徵性人物背後的意義,通過提供人物的故事、事跡,來設置或引導對這些人物的解讀。中央電視臺對於評選結果的揭曉過程,不是簡單地以一種新聞的方式呈現,而是將它打造成了媒介事件,每一年的評選,就是對當年中國經濟大事件的盤點和回顧過程。

    在這個媒介事件中,幾乎包含了最高程度的傳統新聞價值,因此它本身又成為眾多媒體追捧和關注的對象。尤其是評選出的人物,都帶有“時代英雄”的特質,有很高的報道價值。有媒體在報道中指出:評選出的經濟人物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群體,用自己的努力,正在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向前發展,而他們也成為一個個符號,記住他們,就記住了中國經濟在一個特定發展階段的鮮明個性,正是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了中國經濟不斷走向更高更強的精彩細節。

    以2006年為例,這一年的評選標準,除了重視創新性和影響力,更突出對社會和對未來的責任感。這種理念,既是對當時經濟領域出現的新現象、新事件的提煉,同時更是電視臺對未來經濟領域的一種理想和希望。環保、慈善、公益成為評選的關鍵詞。各個獎項的獲得者除了在經濟領域卓有業績外,也都在擔負社會責任方面做出了表率。評選李嘉誠為特別榮譽大獎的獲得者,是以新聞為基礎的:這一年,李嘉誠宣佈將再捐出個人財富的三分之一、價值480億元,為華人企業家樹起了一面旗幟。

    二、 通過儀式化形態,突出核心價值觀

    “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評選,一直是重視儀式感的。前幾屆在北京飯店舉辦的頒獎晚會,現場陣容的豪華與輝煌,堪稱盛典,但那時都還是錄播形態,電視觀眾是被動觀看,沒有參與感,正如當時主辦方CCTV經濟頻道的負責人許文廣所説,觀眾觀看錄播的頒獎禮沒有期待感,而直播能營造出很濃的期待感。2006年改為直播後,理論上説,“媒介事件”的儀式感增強了,有了儀式慶典的參與形態,觀眾在實時情境中有一種平等的體驗,對其中心價值有一種專注感。就如戴恩和卡茲所説的,儀式的崇敬語氣、收視者的融洽感覺,激發大家沉緬于一種神聖慶祝之中,並轉化了觀眾與電視之間的關係,原先的被動觀看,變成了一種儀式參與。這種參與的深度,與大眾輿論和集體記憶的形成,都有密切的關係。

    儀式化確實會導致忽略事件本身的內涵和意義,甚至於有人稱之為“偽事件”,因為它重視儀式化,從而導致事件本身內涵的消隱,這是西方研究中比較強調的。而恰恰是這種忽略,讓“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評選有了更宏大的意義,脫出了某個人、某一種運營模式、某一類經濟形態的微觀局限,通過儀式化突出了核心價值觀──主要體現在打造經濟理念。九年來這個理念越來越明確。從2001年起的評選標準定為“影響力、前瞻性、獨創性”;2002年的評選標準為“創新精神、挑戰性、影響力”;2003年的評選標準為“影響力、前瞻性、創造性”;2004年的評選標準為“創新、責任、健康”;2005年為“創新、責任、影響力、推動力”;2006為“責任、創新、影響力、推動力”;2007評選的標準是“推動力、責任、創新”。雖然幾乎只是一些詞彙順序上的調整,但是,這實際上代表了經濟社會中的導向。通過對當年中國經濟的梳理,評選活動已經找到符合主流價值觀、最有代表性的企業精英、行業領袖和學界翹楚的路徑。

    還有一點值得説的,就是通過一種大眾化的儀式,“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已經在信息擴散過程中,將經濟議題大眾化、將評選過程大眾化、將部分獎項大眾化了。媒介事件的關鍵,是要經過大眾化讓受眾接受和認同,這一點,人物評選也做得相當成功。經濟生活其實是一種大眾生活,但經濟領域發生的新現象、新事件,都是相當專業性的。評選的過程中用儀式化的表達手段,淡化了狹隘的“經濟”概念,突出了不同經濟形態體現出的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創新、推動力、責任。“創新”這個標準則成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的恒定標準。

    此外,推介模式的擴大、地方海選的形式,都表明主辦者明確的大眾化訴求。而“社會公益獎”的設置──讓普通百姓走上了星光燦爛的舞臺,也增加了事件的大眾化,加強了大眾的參與感。

    經過九年的運作和積累,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已經成為顯要的媒體事件,其影響力和公信力不斷提高,其經濟理念和理想,正在一種儀式化的過程中被公眾接受和認同,從而激勵中國經濟界越來越多的人士具備推動力、責任感和創新力。

    主要參考文獻:

    D.Dayan,E.Katz, Media Events: 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1992.

    D. Boorstin, The Imag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1.

進入2009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專題

責編:龐帥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