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際化VS糧食安全:大豆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CCTV.com  2010年04月19日 18:2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東方網  

    國際金融形勢在國慶節前後的突然急劇惡化,讓國人瞠目結舌于歐美金融霸權的脆弱之餘,又立刻從國內股市、期市價格的隨後大幅滑落中切身體會到經濟國際化之痛。其實,改革開放三十年後已“和平崛起”為世界製造大國的中國,在充分享受國際化潮流中後發優勢的同時,不可能在這場即將改變國際經濟秩序和國人思維定式的百年一遇金融危機中隔岸觀火。而在多年前,有識之士就已紛紛反思國際化與中國經濟安全相衝突的問題。

    其實,在“貨幣戰爭”、“石油戰爭”成為熱門話題甚至重型製造業中出現“凱雷收購徐工之爭”之前,中國農産品産業中最早對外開放的大豆産業早已在最近的短短四五年時間內迅速“淪陷”外資之手,並成為國際化與國家經濟安全衝突的典型産業代表。國家發改委于一個多月前對外公佈了一份《關於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其中披露出來的官方數據確實令人觸目驚心。

    《意見》將進口量80%、壓榨産量48%及小包裝食用油(以豆油為主)市場大部分份額均掌握在外資手中的中國大豆産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歸結于大多走産業鏈一體化、産品多元化道路的外資在美國和南美的大豆收購、儲存和運輸上擁有完整鏈條,並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加工業佈局,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地進入油脂加工市場,並且在國際大豆貿易中具有優勢定價權,因此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

    事實上,在國內壓榨企業于2004年高價進口大豆導致嚴重虧損、外資乘機大肆收購國內壓榨企業之後的2006年,及上述《意見》公佈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已在業內爆發過大規模的大豆産業危機將危及國家糧食安全的爭論。

    各界人士大豆産業危機感的加深,是對國際化背景下國家糧食安全的理性反思還是對“中國製造”自信心的不足?為此在國慶節前先後採訪了上述爭論中針鋒相對的焦點企業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九三糧油”)、益海嘉裏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益海嘉裏”)的有關負責人,並就相關問題與一些大豆業內專家、期貨市場理論專家、投資專家進行了交流。

    1 大豆産業現狀:民族産業低效競爭?

    國産大豆的競爭力不如進口大豆的關鍵還在於流通環節,這又集中表現為“三高兩不順”問題上

    不過,中國企業必須要向西方企業學習的一件事,就是風險管理和期貨套保

    上述《意見》披露,中國大豆産量從2004年的1740萬噸歷史最高水平逐年降低到2006年的1500萬噸左右,2007年産量則繼續下降。中國2007年大豆進口量高達3082萬噸,大豆進口依存度則從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而中國的大豆壓榨量從2000年的1977萬噸增長到2007年的3400萬噸之際,內資所佔全國比重由2000年的91.0%急劇下降至52.0%。更嚴重的問題是,雖然2007年內資大豆油脂加工企業産能為4920萬噸,佔全國的63.9%,但其當年開工率已低至36%,且全行業開工率由2000年超過90%降低至2007年的44.2%。

    作為國家首批151家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之一的九三糧油,1987年正式投産時年加工能力僅6萬噸。其後在經歷擴産改造、兼併收購和出省到大連、天津、廣西建廠的“三步走”後,其年加工能力已達700萬噸,約佔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總産能的十分之一。不過,在外資企業的步步緊逼下,九三糧油這家唯一堅持不與外資合作而高舉著民族産業大旗的純國有大型油脂企業,正因市場環境的惡化面臨著國産大豆收購日益困難、開工率嚴重不足、市場份額進一步滑坡的困窘。

    而控股公司為註冊于新加坡的華僑企業豐益國際的益海嘉裏,自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中國後,通過早期與中糧集團和外資ADM在資本、技術上的合作,及近幾年來在國內沿海、沿江的獨立佈局,不僅掌握著國內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且近期已通過向國內小麥、稻穀等産業上下游的延伸,迅速成長為可與四大傳統國際糧商“ABCD”(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四家擁有百年經營歷史跨國糧商的統稱)比肩的跨國糧油巨頭,但在《反壟斷法》於今年8月1日開始實施的前後,該公司因對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影響能力及外資背景遭受著國內有關人士的猛烈抨擊。

    作為大豆原産國已具有長達5000多年種植歷史的中國,在1996年首次成為大豆凈進口國後的十年時間內,大豆産業迅速全面“淪陷”外資之手,其原因是否可簡單歸結為民族大豆産業從種植、流通到加工均缺乏競爭力?

1/4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