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保險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回眸2009中國保險業:三管齊下應對危機

 

CCTV.com  2010年01月06日 08:5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金融時報  

  美國國際集團旗下資産的分拆計劃,在2009年如期推進——國際金融危機不僅使昔日全球最重量級的保險航母最終“瓦解”,還令全球保險業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了業務下滑,2008年同比負增長2%。

  大洋彼岸的中國,保險業在危機中沒有經歷這樣的遭遇,但仍然留下了諸多創傷,2008年,保險投資遭遇重創,理財産品引發退保風潮;2009年,壽險需求仍受抑制、保險投資回暖乏力、國際再保險價格提升等等。

  肩負保險業“引導、約束和懲戒”職能的中國保險業監管層,自2008年起啟動了一系列危機處理手段,並在2009年漸顯成效:監管手段從初期的風險排查發展到多項舉措同步推進;壽險業務結構持續改善,保障型業務佔比逐步提升;保險投資取得實質性突破,迎來多元化的投資領域。這“三管齊下”的結果,是保險業總體上償付能力充足,財務經營穩健,在逆境中保持了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重點監管“償付能力”

  “國際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消費者、投資者的信心危機,危機發生後,保監會從維護消費者的信心著手,通過多種方式及時發佈監管制度、市場運行、業務發展等信息,使社會及時了解保險業發展情況,提高了透明度。”保監會主席助理袁力如此表示。

  在危機爆發初期,為防範風險跨境傳遞,避免部分外資險企母公司對國內市場産生不利影響,保監會與有關國家、地區的保險監管部門加強協調和溝通,及時掌握危機動向,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並針對危機建立風險預警和監測機制,針對重點地區、重點公司、重點業務領域建立跟蹤報告制度,在全行業開展風險排查,對風險狀況實施動態監測和壓力測試,建立每季度一次的監管例會制度,定期向全行業提示風險變化,以防系統性風險出現。

  “所謂重點領域風險,一是督促保險公司調整銀保渠道,控制投資型産品的退保風險;二是防範資金運用風險,根據資本市場變化加強窗口指導和提示作用,三是對償付能力不達標的保險公司,限制高管人員薪酬,督促其採取多種方式充實資本金。”袁力稱。

  自今年1月1日起,保監會對産、壽險公司及保險專業仲介機構正式實施分類監管,不同分類等級採取“寬嚴相宜”的監管措施。事實上,保監會2008年“一號令”已經在償付能力標準上採納分類監管辦法,以便及時監測保險公司償付能力變化情況,確保其具有與風險、業務規模相適應的資本。

  “保險業目前仍然重點推進償付能力監管,並正在深入研究歐洲的償付能力Ⅱ,近期還將在推進分類監管的過程中,加強信息披露,不斷提高監管效率。”保監會副主席李克穆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金融論壇上發言稱。

  據統計,目前保險業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公司已經減少為9家,且這些不達標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明顯改善。去年以來,保監會專門成立償付能力、公司治理兩個監管委員會,開展法人機構屬地監管試點,創新派出監管組制度,在財務會計部加挂了償付能力監管部職能,以各種手段強化償付能力的剛性約束。

  轉型中的“正增長”

  在防止退保風險成為2009年監管部門首要防範的風險背景下,一場始自2008年下半年、自上而下推進的調結構戰役,在危機的催化下加快了步伐,成為2009年保險工作的主旋律。

  根據2008年8月全國壽險工作會議明確的思路,要通過業務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風險保障型産品,提高壽險業務的保障功能,轉變發展方式,推動保險行業可持續發展。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1月底,壽險業務結構持續向好,保障功能較強的業務佔比提升13.8個百分點,新單期繳率上升6.9個百分點。

  在業務結構持續轉型、有效需求遭受抑制的背景下,2009年保險業仍然實現了保費收入的“正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國保費收入達10216億元,同比增長11.65%;全行業預計利潤總額達460.9億元,同比增加574.49億元,産險業則歷史性地實現扭虧為盈。全行業盈利公司同比增加了17家。

  2008年保費收入以“較快速度增長”的中國人壽(601628)和太保壽險,自2008年下半年起啟動了業務結構轉型,從銀保渠道開刀,重點發展期繳型業務,深度調整産品策略,儘管2009年以來累計保費收入持續出現了“負增長”,但單月壽險保費自2009年9月份以來開始“轉負為正”,且逐步提高增長速度,更重要的是,新業務價值在2009年獲得了顯著提升,結構轉型取得了明顯成效。

  “這場危機的到來,推動保險業加速業務結構調整,根本目的是強化保險業的基本屬性,即以滿足人民群眾風險保障的基本需求作為落腳點。”中國人壽董事長楊超在此前一次公開演講時稱,結構轉型的另一項重要使命,即是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來努力提高承保盈利,切實改變投資收益與承保盈利“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格局,從依靠投資收益向“承保利潤、投資收益的雙實現”轉變。

  保險投資迎來“多元領域”

  危機背景下的保險業,2009年收穫的重大利好,莫過於保險投資渠道的“再次突破”:新《保險法》首次將“不動産投資”納入保險資金運用範圍;“擴內需”大局為保險資金介入基建投資領域提供了政策、市場雙重機遇;中小保險公司獲准直接入市;保險資金企業債投資比例上調等,並且,2009年以來中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的勢頭,更賦予保險投資難得的回暖契機。

  泰康人壽傳出消息,該公司位於北京昌平區的大型養老社區,日前已獲得相關部門批准,成為業內首個獲批的養老機構投資項目。針對獲得法律許可的“不動産投資”,監管部門已經明確,保險機構主要用於購買辦公用房、投資廉租房、養老實體和商業物業等,目的是獲取穩定的租金收入,不直接參與房地産開發,不允許進行房地産炒作。

  一方面承保業務利潤空間有限,一方面投資業務受金融危機嚴重拖累,開闢新渠道,是保險資金新形勢下面臨的新機遇,尤其基建項目及不動産投資,回報週期長和收益相對穩定的特性,將有助於緩解保險業資産負債不相匹配的現狀。

  但保險資金近八成為權益類投資的結構,使權益類投資成為決定險商凈利潤狀況的重要推手:去年上半年A股市場的明顯回暖,讓及時加大權益類資産配置的保險業巨頭實現了投資收益的明顯好轉,由此帶來了凈利潤的相繼回升:如中國人壽去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98.74億元,同比增長51.6%,中國平安(601318)去年前三季度實現國際會計準則下的凈利潤88.0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88.1%。

  “目前保監會正在根據相關要求制定保險資金在股權投資方面的管理制度。”李克穆稱,在金融市場投資工具不足的情況下,保險資産正面臨著“低效配置和錯配”風險,要在防範風險的基礎上推進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創新,目前新投資渠道和投資産品正逐步放開,需要相關研究和制度的先行,還要求保險業加快相關領域專業技術和人才的積累,力求在多元化投資領域更好地控制投資風險。

責編:楊淯婷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