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片:天津港鐵礦石碼頭。新華社發(胡志強攝)
往來巴西、澳洲與中國的船隻,依舊不斷地向中國輸送著鐵礦石 。但是 ,目前的情況已有些變化:三大巨頭在沉默對待談判之外,對早先達成的協議供貨意向,已開始流露出減少供貨量的態度。
按照目前中國鋼廠的生産狀況,減少長協供貨量意味著很多鋼廠要面臨需求缺口;如果因此轉向現貨市場 , 那麼將付出高額的成本。同時,市場需求的增加,也將推高現貨價格,併為三大巨頭增加有力的談判價碼。
種種因素表明,鐵礦石談判中方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
聚焦 1 三大巨頭緣何縮減協議供貨量?
據一位國營大型鋼廠高層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在鋼廠和三大礦山進行接觸時,三大礦山已經反復表示要縮減明年的協議供貨量。
該人士告訴記者,早在2007年,中國各鋼廠就已與包括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在內的三大礦山達成了每年供貨協議,時間是3至4年。但現在,三大礦山特別是力拓和淡水河谷,縮減供貨量的態度非常堅決。儘管已經進行過多次磋商,但效果並不樂觀。主要礦産在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和力拓公司,目前已經開始通過各種理由推遲發貨。
礦山的理由是:因為2008年中國鋼廠經營不好,中方並沒有履行應該兌現的鐵礦石協議量,反而向更為便宜的現貨市場購買礦石,礦山自然也可以從自身風險角度出發,縮減2010年的協議供貨量。
事實上,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鋼鐵市場回暖,才是三大礦山強硬態度的真正原因。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各國政府的刺激措施已開始對鋼鐵市場産生積極的影響,全球鋼鐵産量迅速恢復,9月全球鐵礦石需求達1.27億噸,僅比2008年5月曆史最高水平低5.3%。
國際鋼協公佈的數據顯示,9月份歐盟27國粗鋼産量達到1317萬噸,創下2009年以來最高紀錄,高爐開工率由2009年年初的54%提高到75%;獨聯體6國9月份鋼産量已恢復到2008年經濟危機前最高水平的73%,比2009年1月增長23%;日本9月粗鋼産量達827萬噸,比2009年年初增長30%,連續7個月呈現增長趨勢,高爐開工率也由年初的58%提高到76%;北美2009年9月粗鋼産量同樣較1月大幅增長了29%。
這些都説明,中國即便減少了鐵礦石的購買,也不會對三大礦山的經營産生影響,全球需要鐵礦石的地方目前多的是。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