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全球氣候問題本質上是經濟問題

 

CCTV.com  2009年12月21日 07:4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綜合  

  據上海證券報:爭吵了13天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終於在悵然聲中結束了。如果依照某些媒體的説法,這是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那麼,這次會議顯然沒有把握好拯救的契機。因為會議達成的《哥本哈根協議》沒有法律約束力。文件雖然堅持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原則,但沒有約束力的文件,其意義又何在呢?

  詳細文本還沒見到,還不好説。

  但是看看這兩周以來有關哥本哈根會議的報道,除了多種場合的爭吵外,大部分讀者恐怕還是雲裏霧裏,看不出什麼名堂來。而此前有一部美國災難片《2012》的出爐,並搶在哥本哈根大會前重磅上映,卻是營造了特殊的外圍氣氛,讓有些媒體借著災難片營造的情緒,對哥本哈根會議做了非常娛樂化的報道。甚至吆喝一些娛樂明星到丹麥去搶眼球,真是煞費苦心,不亦噱哉。

  問題是,這氣候變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有心人把相關報道匯總起來,或許可以看出三種類型:一種認為這是一個科學問題,一種認為這是個政治問題,還有一種認為這主要仍是一個經濟問題。這三種看法有時相互支撐,有時各執一端,有時則互相詰訐。

  比如,有科學家稱,這次會議沒有召開的必要,因為它解決不了問題。有人則表示,地球有暖化的時候,也有冷化的時候,有它自己的規律,並不是人們宣傳的那個樣子。當然,普遍的看法是,地球暖化確實對人類的生活構成了威脅。只是想想那些不一樣的説法,好像也有道理。比如,在中國的《詩經》中就有中原地區種桑養蠶的記錄。那是在戰國以前,比現在暖和多了。

  也就是説,在地球暖化問題上,科學家還有很多爭議。但儘管科學家有爭議,政治人物與社會學家卻不願放棄這個絕好話題。比如,有文章稱,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在《氣候變化的政治》一書中就表示,氣候變化會對每個國家各個方面都産生巨大影響。每個國家,每個個人的利益都與氣候密切相關,因此,每個國家都有責任和義務去遏制這種氣候變化的趨勢。

  吉登斯認為,氣候問題並不主要個人的問題,而是政府和政治家應該負起的責任。他還引用了目前最流行的一種説法,就是人類要把全球升溫控制在2℃甚至更低,一旦超過2℃,全球變暖就會失控。為此,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必須在2015年前得到扭轉。因為,從現在起留給人類的時間只有6年!否則的話,災難就不遠了。吉登斯要求政治人物站出來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這一次氣候大會確實也來了好多首腦。但問題能解決嗎?沒有解決。

  因為,至少到目前為止,氣候問題可以説既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個別媒體娛樂化一把,但是從本質上講,目前大家所談的氣候問題主要還是一個經濟問題,一個與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甚至每個個人的利益直接相關的經濟問題。為什麼這麼説呢?只要從兩方面來觀察,就可以理解了。

  其一,這次會議為什麼吵得很兇,只要看看吵的內容是什麼,就明白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每天吵的既不是溫室氣體對本國或本地區的危害,也不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更不是需要改變人類的生産與消費行為,而是減排資金、份額。從一開始到會議落幕,吵的都是經濟問題。

  其二,發達國家要的是什麼,發展中國家要的又是什麼,小島嶼和最貧窮國家又在呼籲什麼。從與會人士的發言,特別是會議期間幾度流傳出來的文件草本看,發達國家要的是低碳經濟的制高點,是想借由減排找到新的增長點;而發展中國家要的是發展權;小島嶼和最貧窮國家要的是生存權。這三者之間雖然訴求差異很大,但講的也都是經濟利益。

  既然大家講的都是經濟利益問題,那麼所謂氣候變化也就只能是一個説事的由頭了。而全球經濟嚴重的結構失衡與發展權和生存權的巨大落差,又怎麼能夠在哥本哈根這樣的氣候會議上,用一個具有法律約束的文件,一次性地徹底解決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把這次會議看作是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那真是太誇張、太有想像力了。只是,現在對中國來説,不管這次會議結果如何,走節能減排的低碳經濟之路,卻是必須的、義無反顧的。因為,這樣對己對人都有好處。當然,中國能做多少,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行。(亞夫)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