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理財參謀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蝸居的房奴人生:同是房奴 兩條不同路

 

CCTV.com  2009年12月02日 17:1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一部叫《蝸居》的電視劇,毫無徵兆地火了起來。同樣坐在電視機前,癡情女子看到的是婚外情的下場,商人看到的是爾虞我詐,道學家看到的是倫理人情,而此劇引發的最熱烈的話題卻是高漲的房價。據説最初的小説是個愛情故事,出品方為了吸引觀眾把它生生改成了房奴的故事。顯然,它更有效地擊中了這個社會的軟肋,甚至比愛情更觸動人心。

  僅靠一個電視劇顯然是不夠的,房子、房價、房奴的話題已經成了任何或共或私場合的論題,甚至博鰲論壇的龍永圖秘書長都開口評説。幾年前龍先生還勸年輕人不必買房可以先租房,三四年一晃而過,他自己可能也覺得這個“先”租房只會讓年輕人越來越買不起房,所以龍先生開始呼籲政府作為,把三分之二的住房責任擔起來。雖然話好説事難做,總算指出了個美好的方向。

  事實上這個方向誰都知道,不就是新加坡的組屋、香港的公屋嗎?咱都考察過了。政策也都有,保障性住房建設正在推進之中。問題是,這是各級政府的責任還是姿態?如果不像計劃生育、義務教育、GDP那樣計入政績考核,恐怕很難讓人相信政策執行的力度。這麼説並非妄語,有統計數字為證,GDP是動如火箭,保障住房則如蝸牛翻山。

  不到400億,這是全國前8個月保障性住房的總投資,這個數字大概僅相當於天津市前三個季度土地出讓金的總數,遠低於上海和北京。按照計劃,全國今年要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資2000億左右,這也僅僅是北京、上海、天津這三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總和而已。而按要求,土地出讓金的10%要拿來建廉租房,那才是一個大數目,算算層出不窮的地王就知道了。

  算地王的時候,還會有這樣的憂慮,那就是這些地塊上蓋起來的房子也多半會是“房王”。正是這種擔心,使《蝸居》裏的海萍咬碎牙也要買套房,哪怕只是小小的蝸居。像這樣的買房者,在開發商眼裏被算作所謂的剛性需求,但其實誰都知道,這個剛性需求已經不是居住的剛性需求,而是投資的剛性需求,因為促使他們買房的唯一原因就是房價還會繼續上漲,否則他們是不會出手的。套用時髦的“被”字句,他們是“被剛性”的,也是“被需求”的。

  海萍為了還債,一點點變的強大,妹妹海藻為了幫姐姐,卻一步步陷入情感深淵。同樣是需要金錢,同樣是因房而奴,卻可能走出兩條不同的路。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是商品房市場,同樣是保障性住房建設,不同的國家卻走著不同的道路。即使在同一條路上,也有的如火箭,有的像蝸牛。據《蝸居》小説作者六六説,《蝸居》幾年前就構思了,寫的時候是2006年,而2009年播出卻仍然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這正是可怕之處。如果再過幾年有人據此拍了電影,觀眾還是共鳴得一塌糊塗,那只能説,我們今天真該出手買房了。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