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減排目標各説各話執行減排缺乏監督

 

CCTV.com  2009年11月29日 09:2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一艘漁船正在格陵蘭島伊盧利薩特冰灣附近的海上打魚。由於全球變暖,該冰灣的冰凍面積大幅減少。

  美國、歐盟、韓國、巴西、俄羅斯等陸續公佈了具體的減排目標。從各國公佈的減排承諾看,很多承諾都附加了條件,這為哥本哈根大會達成實質性協議設置了不少障礙。

  日俄減排提條件

  比如,早在9月日本新首相鳩山當選之初,就承諾到2020年之前的中期減排目標是25%,但卻設定了一個不可能的前提:即所有主要排放國都要減排,企圖把本不具有減排義務的發展中國家納入減排範圍,模糊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問題。11月18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就減排作出最新表態,承諾2020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5%,但承諾的前提條件也是:其他國家作出同等減排幅度承諾。

  此外,圍繞這次會議的最核心的問題——發達國家2020年前的中期減排目標,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始終各執一詞。按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估計,發達國家到2020年前需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25%~40%,才能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甚至更低。為此,發展中國家提出了發達國家減排40%的要求,但發達國家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缺乏懲罰機制

  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總共28條,但沒有一條是關於違約的懲罰機制。這大大影響了發達國家減排的執行力度。

  從過去多年的實踐看,這種無約束力的協定對各國並不具有很強的執行力,這使得發達國家推出的“宏大承諾”背後,存在無法完成減排目標的可能性。由於缺乏監督與懲罰機制,這就使得任何減排不達標的行為,除了遭到道義上的譴責之外,並沒有其他應對之法。

  概括來説,今後影響各國執行減排承諾的因素很多:一是各國的政治意願,這取決於複雜的國際格局變化,有時也取決於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二是科學和經濟上的不確定性。這既可作為推遲減排的擋箭牌,也可成為要求儘早行動的催化劑。三是以國家利益為主導。當年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理由就是議定書對美國經濟發展帶來過重負擔,美國利益高於全球利益。四是減排合作機制。一個責任區分、靈活而有效的合作機制,有利於調動締約方減排的積極性。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