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上市公司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海通入主大福證券留問號 如何解決在港競爭難題?

 

CCTV.com  2009年11月24日 07: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證券日報  

  昨日,海通證券針對大福證券集團的收購方案浮出水面。儘管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斥資18.22億元入主大福證券的交易完成尚需時日,但外界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海通證券如何整合香港業務以及雙方如何處理彼此的同業競爭關係。

  與此前市場傳出的海通香港全部收購新創建持有61.86%的大福證券股權不同,海通(香港)將以每股4.88港元的價格從新創建集團手裏接過大福證券52.86%股權,約3.73億股股份。

  收購完成後,新創建集團仍將持有餘下6360萬股,9%的大福證券股權,其承諾將不會在4個月內出售該部分股權。

  大福證券保留上市地位

  第一大股東的地位既已拱手相讓,新創建為何還保留9%股權,而海通(香港)為何對9%股權“手下留情”?

  一位不願具名的海通(香港)有關人士認為,新創建還持有9%,主要是對未來前景看好,認為公司能做大做強,這部分股權也屬於流通量,為其將來發展做準備。

  有市場人士則認為,海通收購52.86%股權,其絕對控股的目的已經達到。剩餘的9%被鎖定一方面不會促成其全面收購以保證大福證券上市,另外也能為新創建帶來增值空間。

  除了控股比例的安排,交易價格也頗為關鍵。

  每股4.88港元的收購價格,僅較昨日大福證券4.8港元的收盤價溢價1.67%。“對應靜態PB1.79倍,收購價格合理”國泰君安研究員梁靜認為。

  與上半年每股凈資産2.73港元相比,溢價率為78.75%。或許,這一溢價對於其他股東接受所持股權被收購的命運並不容易。

  在上述不具名人士看來,全面收購只是按規定做出的要約,海通沒有這方面的意願和計劃,另外現有股東也不一定會在這個價格上出售,但是感覺會有部分股東看好收購完成後公司的發展而繼續持有公司股份。

  儘管大福證券近18個月的財務狀況較2007年底明顯下降,但隨著市況轉好,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則較2008年有所好轉。

  但大福證券仍要面臨,上述控股權的變更將觸發的要約收購。

  昨日,大福證券集團發言人向本報記者表示,將繼續保持在聯交所主板的上市地位,集團的管理層及員工亦維持不變,集團提供的産品及服務將照常運作。

  根據交易安排,海通香港將向其餘股東提出收購要約,包括以每股4.88港元的價格全面收購已發行的3.33億股股份,及以每份0.001港元的價格收購2404.96萬份的購股權。

  若全面收購要約被接納,大福證券將被私有化而退市,這也與海通(香港)保留大福證券上市地位的初衷相悖。

  海通(香港)承諾,其新派董事在全面收購建議結束後採取適當措施,確保公眾持股數不低於25%。

  不過,梁靜指出,海通(香港)目前凈資産只有10億元,完成收購需要加快注資。但收購所需現金僅佔海通證券自有資金的6%左右,並不影響後者現金流。

  2007年7月24,海通證券設立海通(香港),註冊資本為5億元,累計投資20億元。

  同業競爭如何處理?

  除了收購細節,海通(香港)對於大福證券的管控及自身業務的定位也受關注。

  交易完成將使海通(香港)及新創建集團合計持有大福證券61.86%股權,而董事總經理黃紹開、陳志安等3名執行董事目前合計持有3.03%股權。

  海通(香港)取得控股權後,大福證券的董事會想必也將有所調整,但海通所佔具體董事席位數及新派董事無從得知。目前,大福證券董事會共有7名執行董事及4名非執行董事。

  對於此次收購,大福證券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一筆雙贏的交易。大福證券借道海通證券覬覦國內市場的大蛋糕,而海通證券則借道大福證券立足香港,提升其國際業務以及非傳統業務。

  大福證券集團新聞發言人聲稱,我們深信這次股權變動,對集團的業務發展尤其是增長迅速的中國市場十分有利。此外,也十分切合集團成為一家國際金融服務機構,並在大中華區建立領導地位,以提供全面金融服務的策略性目標。

  梁靜則認為,此次收購將提升海通證券國際業務的競爭力和業績,創新業務也將因此大受裨益。大福證券在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業務上的經驗豐富,將給海通在這些新業務領域的競爭力帶來優勢。

  不過,同為全牌照在港經營的券商,海通(香港)與大福證券在業務上的“打架”在所難免。收購完成後,二者既是一家人又不免淪為競爭對手。

  海通證券不得不考慮的是,如何安排香港業務及避免海通(香港)與大福證券之間“相互廝殺”,這或許不排除海通(香港)將競爭業務置入後者。

  資料顯示,海通(香港)在多項業務上與大福證券有所交叉甚至是競爭。大福證券集團提供的業務主要有資産及財富管理,企業融資,金融服務,管理及諮詢顧問服務,策略性及其他投資。而海通(香港)下設的經紀公司、資産管理公司、融資公司也集證券業務、期貨業務、資産管理、保薦及承銷業務、財務顧問等業務于一身。

  上述不具名人士認為,海通業務要是買過來,大家在一個平臺上能相互融合。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進入 經濟頻道 證券首頁

  相關鏈結:

責編:張福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