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新能源産業遭遇“産能過剩門”?

 

CCTV.com  2009年11月20日 10:3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劉敏)中國新能源産能真的過剩了麼?當風電、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産業在全球低碳經濟的熱潮中備受推崇的時候,這樣的質疑卻逐漸浮出水面。

  據中國證券報18日消息,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辦公室執行主任周鳳起日前在2009年度深圳可再生能源技術與投資研討會上透露,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開始對新能源産業再進行一次為期十天的摸底,以確認該産業發展和重復建設等狀況。

  事實上,就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多部門于9月29日將風電設備、多晶硅與部分傳統製造産業一同列為“抑制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對象之後,一些業內人士即指出,應正確看待産業內部出現的問題,謹防“過剩之説”被片面誤讀。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部分行業出現的投資一哄而上和重復建設現象值得警惕,但目前的“過剩”主要為結構性過剩,問題出在産業鏈的個別環節,不應全盤否定整個行業的發展和前景。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也在多個場合強調,出現産能過剩問題的是風能設備和多晶硅的生産製造,片面認定整個新能源産業過剩只會阻礙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有數據顯示,中國目前風電行業風電機組整機製造企業超過80家,截至2008年底中國已安裝風電機組11638臺,總裝機容量1217萬千瓦。2008年中國多晶硅産能約2萬噸,在建産能達8萬噸。

  相比于洶湧而來的“産能過剩説”,統計數據也許能説明一定的問題。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在2008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構成中,煤炭依然佔據69%的比重,風電、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所佔份額不足2%。

  “新能源在全社會的用量微乎其微,怎麼能談得上是過剩了呢?這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李俊峰説,“新能源産業就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孩,正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理解與扶持;就目前而言,這個領域的市場開發仍非常有限,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

  分析人士指出,縱觀中國新能源産業發展歷程,包括個別産業鏈條出現的産能過剩問題,核心制約因素均為技術研發。缺乏核心技術、重復低端産業鏈建設使得中國新能源産業始終缺乏核心競爭力,常常受制于“人”。

  據介紹,中國的許多風能標準是從國外引進,不一定適合國內特有的低溫、大風、沙塵暴等天氣條件;同時,許多中國企業將目光過多的投入到産能的擴張上,忽略了研發等能力的提高,“強裝備而弱創新”問題仍相當突出。

  “盲目的粗放式發展對於新興行業來説是‘致命’的,企業和政府應當加快培育內生性科技研發能力,使得中國新能源向著優質和高效的方向發展,並且服務於建立低碳型經濟社會。”李俊峰説。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李德英教授認為,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和發展都要經歷“陣痛期”,競爭在所難免,但這也有助於加強行業競爭,通過優勝劣汰,和推動産業技術進步。“目前迫切需要重視的是怎樣開發國內市場,解決市場消納能力不足的問題。”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環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説:“‘産能過剩’的籠統表達並不確切,而是從當前的産業化背景和政策扶持角度來看,許多基礎配套設施尚不完善,市場所能容納的程度還不高。”

  在他看來,新能源的産能調整需要“發揮市場調節基礎性作用,同時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政府需要幫助企業搭建技術研發平臺,支持研發和産學研結合,通過創新開發新材料、新工藝和技術産品來降低成本,並著眼于未來能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各類技術和管理人才。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