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 題:“通脹預期”身後隱藏著怎樣的通脹可能
記者華曄迪 羅宇凡
無論是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管理好通脹預期”,還是中國人民銀行三季度調查表明的“居民通脹預期持續加強”,抑或是債券市場在通脹預期下顯著上行的收益率水平,都在凸顯,“通脹預期”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並已逐步在一些經濟領域産生影響。
人們不禁要問,在“通脹預期”的身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通脹可能?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價又會否在不久的將來再現大幅上漲?在6日舉行的“中國國際資本市場論壇”上,有關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物價面臨“上”“下”兩類壓力
“中國目前以及今後一段時間物價面臨的影響有兩類,而且是相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指出,一類是會導致物價向“下”的因素,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是宏觀經濟因素。多年來,中國始終處於總需求不足的狀況,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中國的儲蓄率長期居高不下。
來自高盛的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國民總儲蓄佔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界90年代中期的約36%上升至近年來的51%。
李揚説,儲蓄是消費的對應面,“儲蓄率很高説明消費是不足的,總需求是不足的,所以物價不可能有長期、持續的增長。”
第二個是結構性因素。李揚引用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的“24個主要行業中,有21個行業不同程度存在産能過剩”的研究成果説,在産能過剩的情況下,物價向上走的壓力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向下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