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2月開始,胡先生投資基金已是第三個年頭。在這三年裏,可以説他經歷了基金行業從天堂掉到地獄的全過程。
2007年是基金行業超乎想像是市場盛宴。基金規模從2006年年末的近9000億元,擴張到3萬億元。
基金持有戶數擴展到1.1億戶。就是在這樣一個市場盛宴中,胡先生被銀行的朋友,拉進基民的行列。“那時候基金賣得太火爆了,剛出來的新基金,經常是一兩天就賣完了,大家都是搶著買。”胡先生是這樣回憶的。購買了幾隻開放式基金後,胡先生看基金就像是看股票一樣,天天盯著凈值,心情也隨著凈值的變化,時而高興時而失落。他認為最高興的是,在2007年瘋狂的牛市當中,基金業績最好的時候,一個月賺了八九千元。
隨後的“5.30”不僅是A股的分水嶺,也是胡先生投資基金方式的分水嶺。股災讓他覺得,數值在下降,應該馬上出場,防止虧損。從此開始,他幾乎是放棄了開放式基金,而改向基金定投。在他看來,基金定投更像是一種強制儲蓄。像他這樣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上班族開銷很大,但儲蓄又是必不可少的。與其有多少存多少,還不如定下一個儲蓄計劃。基金定投的方式很適合他。按每月定投1500元,一年投資180000元來算,他的基金定投收益率在6%到10%之間,遠遠高於銀行定期存款。雖交易時間須5天左右,對他而言還在接受範圍內。
胡先生是學金融出身,有一定的資産配置概念。在做基金定投時,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每月1500元投的是幾隻不同類型的基金,有偏股型、指數型等不同的品種。在挑選過程中,沒有一味聽信銀行服務人員的建議,而是有自己的判斷。“到目前為止,基金行業是經歷一輪過山車似的上漲、下跌,可我沒賠一分錢,還賺是不少。”胡先生高興地對記者説。
最後,胡先生總結,基金定投更是一種儲蓄工具。正是這種平和的心態,使他節省很多看盤的精力,而是用節省下了的時候享受生活。他認為,只要賺到一點就很開心,生活遠比賺錢更重要。
選股重在公司價值
1993年頒布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開始了個人購買股票的新時期。周先生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做股票,稱得上資歷最高的老股民。
從過去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信手拈來,周先生的股民生涯,一直都在快樂與痛苦的邊緣掙扎。2007年瘋狂的牛市,讓周先生大賺了一筆。熊市預期出現時,周先生本想趕快出局。但心中貪婪的魔鬼使勁地拉著他,不讓他出來,最終還是沒能敵過誘惑。在承受了一定的虧損後,他只能無奈退出。
在選股的過程中,周先生並不相信所謂的小道消息,或者是報紙上的宣傳。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消息就是公司公告。通過分析公告,判斷哪個公司更有投資價值。但上千家上市公司,不可能每個都看,所以他挑的都是行業中的龍頭或是領先者進行研究。加上每天上班工作忙,他沒有很多的精力和時間看盤。所以一隻股票他持有4到5年才會拋出,追求其平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