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換個角度思謀“退出策略”

 

CCTV.com  2009年09月28日 07: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綜合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 各方輿論事先預測,G20成員國高層領導人將同意在匹茲堡峰會上統一撤走經濟刺激措施,各國高層領導人同意將更多地使用“退出策略”一詞。然而,峰會的公報草案則稱:“在全球經濟恢復穩定增長之前,我們將繼續採取措施;與此同時,我們將避免過早退出經濟刺激方案。”這表明,當前各國對於經濟復蘇的信心還不夠強大,經濟刺激方案的效果並不明顯。

  時至今日,各國政府對經濟刺激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經濟復蘇的速度依然低於預期,許多國家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而各大金融機構仍在承擔美國次貸危機所帶來的損失。這顯然是G20不願過早採取“退出策略”的主要原因。

  其實,對於該在什麼時候採取“退出策略”,還可從另一個角度,即未來十多年的經濟發展局勢來思考。如果説,我們判斷出未來會出現高增長低通脹時,那當然無須退出;但如果會出現生産停滯、失業率上升與通貨膨脹並存的經濟“滯脹”現象時,那現在就應及時剎車了。

  當然,經濟學家不是算命師,也不是科幻作家,對於中國的發展前景,我們只可依據理論推導和歷史經驗來推測未來發展趨勢。慶倖的是,上個世紀70 年代到1982 年美國所經歷的“滯脹”,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有參考價值的借鑒。

  綜合多個學派研究者的事後分析,美國在上世紀70 年代的“滯脹”的成因,主要有四個方面:社會福利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政府管制政策。首先是社會福利政策扭曲了市場合約,惡化了生産效率。20世紀60年代,美國第36屆總統約翰遜提出了建設“偉大社會”(Great Society)的內政綱領,擴大了政府對社會福利所承擔的責任,頒布了有關就業、醫療、教育、生活和住房、城市發展等一系列法律。這種大規模的政府轉移支付的福利支出直接扭曲了企業與員工之間的自由合約,直接導致了生産率由上升轉為下降。與此同時,工資福利水平卻在不斷提高,以至於1970年後工資上升幅度超過了勞動生産率增長。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