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收藏的“寶貝”是真品嗎?雖然我國現有3000余萬名收藏者熱衷收藏,然而在這個巨大數字的背後,卻隱含著不小的危機。許多收藏家認為,收藏市場的假貨太多,甚至到了“十藏九假”的地步,涉入者要慎之又慎。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近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幾位頂級專家來到重新開業的杭州天工藝苑鑒寶。在故宮金字招牌的號召下,幾百名市民和民間的收藏愛好者,拎著大包小包的藏品,冒雨前來參加鑒寶活動,希望為自己的寶貝尋找一份答案、一張“身份證”。
但結果令人失望。在前後鑒定的上千件作品中,真品不多,只有上百件,僅佔十分之一左右。
現場
藏家投入300萬有100萬打水漂
此次鑒寶活動牽動了很多民間收藏者的心,一些外地的收藏“發燒友”也慕名趕到現場,從事房地産仲介業務的郭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件紫砂壺、一件瓷器、一件玉器,本想多帶幾件收藏品,但長途過來不便,只挑了三件。本想得到專家的肯定,不料專家鑒定後表示,三件作品的年代和品相與真的存在差異,是贗品。
據郭先生本人介紹,收藏5年多以來,他已經不惜血本投入約300萬元,通過許多私下交易買入所謂的寶貝,結果經專家和行內人士鑒定,不少是假貨,花的冤枉錢有100多萬元。此次帶來的三件“寶貝”,被專家納入贗品,郭先生再次遭受打擊。
現場,一位大叔抱著一塊大石頭到專家面前,得意洋洋地説:“這塊石頭是自己花了不到500元的錢淘到的寶貝,很可能是化石,浸泡到水裏能冒出泡。有人願意出高價收購,但我捨不得。”
不過,讓大叔失望的是,專家鑒定後認定,這塊石頭實際價值與本人想的相差甚遠。
在長達幾小時的鑒寶過程中,也冒出一些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民間珍寶,專家也最終評選出了五件民間寶貝,但在前後鑒定的上千件作品中,真品不多,只有上百件,僅佔十分之一左右。
專家
買到好的藏品比買彩票中獎還難
鑒定了一天,除了感到“累”,讓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書畫鑒定專家、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楊丹霞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少已經退休的老人,以為手裏捧的字畫是寶貝,結果是河北等地的農民製作的印刷品,一天下來,這樣的作品高達20多件,出乎了她的意料。
“當地農民賣這些商品,就跟在家殺雞殺鴨一樣尋常,這些製作的贗品則通過各種渠道,流到外地成為地攤貨,被缺乏書畫收藏常識的市民買入。”楊丹霞介紹。“書畫收藏品在古代是才子佳人才玩的東西,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藝術修養,入門的門檻本來就很高。如果老百姓要收藏書畫,起碼要了解書畫史和鑒定收藏的基礎知識,不然用養老的錢去買假貨,是得不償失的。收藏是在你有閒錢的時候,用來怡情養性的。”談起這個,楊丹霞感慨頗多。
除了字畫,瓷器類鑒定也出現同樣的情況。據介紹,不少市民捧著青花瓷器給故宮頂級專家鑒定,以為是大明青花瓷器或乾隆青花瓷器,其實都是贗品,它們中一些是景德鎮等地生産的工藝品,而市民以為是古代的瓷器,放家裏當寶貝看待。
楊丹霞總結説,沒有相當的知識儲備,又缺乏專家的指導,你要買到好的收藏品,比買彩票中獎還難十倍。
私下交易不靠譜正規渠道是首選
“除了這位大叔,還有不少市民認為自己的寶貝能賣幾十萬元,幾百萬元,甚至幾千萬元。其實東西並沒有那麼好,是收藏者本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東西。”本次活動執行總監谷勇華認為,收藏最主要的還是收藏一種心情。
“大多數市民連古玩的邊都沒有摸著,就希望發財,是不切實際的。而商販往往利用一些市民想借機暴富的心理,通過各種渠道,出售所謂的寶貝,用各種各樣你所熟知的專家鑒定證書來矇騙你,其實裏面的水很深,哪怕鑒定書是真的,東西也可能是贗品,千萬不能抱著僥倖的心理。”谷勇華介紹,天工藝苑會每年定期舉行此類活動。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李國強也表示,收藏者要把心態放正,勿總想一夜暴富,擺正收藏的目的,才不會太失望。
業內人士稱:“收藏的渠道很多,如去古玩市場,或圈內人的介紹,還可去鄉下或古鎮,一般來説,去古鎮淘寶,或由熟悉的圈內人士介紹,買入的東西相對穩妥些,好的拍賣會上經過專家鑒定的作品,東西確實不錯的,也可以適當考慮。而和陌生人私下交易,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價錢存在較大變數,如花5萬元買的紫砂壺,可能只值500元,甚至50元,還可能碰到調包的情況。”
楊丹霞建議,收藏愛好者多去博物館看看好的展覽,多看看書,多聽聽別人的意見,要比盲目買入好得多。(徐靜休)
相關鏈結:
責編:肖成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