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9月22日電(記者 陳春園) 從“永修路”到高速路,從“大篷車”到動車組……60年的新中國交通建設,風雨兼程,一路輝煌,鋪就了中華民族騰飛的夢想,承載了百姓舒適出行的希望。
8月26日,設計時速200公里、全國第二條開工建設的城際客運專線——昌九城際鐵路開始全面鋪軌。得知這一消息後,老家在九江的南昌市民梁奇峰高興地説:“昌九城際鐵路開通後,南昌到九江只需要40分鐘,比原來縮短了一個多小時,以後回老家就像上下班一樣方便了。”
60年來,中國交通建設投資不斷加大,一條條土路變成高速公路,一條條高速鐵路在城市間架起,一條條民航線路散射到世界各個角落。
以下一組數據可見中國交通建設的斐然成就:新中國成立時,全國鐵路能夠通車的里程只有1萬多公里,而到2008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已達到8萬公里,躍居世界第二;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373萬公里,全國99.24%的鄉鎮和92.86%的建制村通了公路;民航擁有1254架飛機,經營著1532條定期航班航線;港口貨物吞吐量連續六年位居世界第一,億噸大港達到16個。
為擴大內需、應對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全國交通固定資産投資規模預計達到1萬億元,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的最大投資規模,將在新中國交通建設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南昌工作十多年的贛州市民陳明對出行變遷感慨至深。“京九鐵路通車前,從贛州出發到南昌上學,要在路上顛簸十四五個小時,現在坐火車、走高速,路上只需要4個多小時。十年彈指一揮間,百姓出行真是越來越方便快捷了!”
60年來,百姓出行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從1997年到2007年,中國鐵路經歷了6次大提速,每一次大提速,對百姓而言都意味著更多的實惠。第六次大提速後,我國省會城市之間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間列車運行時間,比1997年第一次大提速前普遍壓縮了一半以上,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路網質量也由時速60公里以下的低速鐵路,發展到120公里的常速鐵路、140公里—160公里的提速鐵路,現在達到200公里—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中國鐵路真正邁入了“高速時代”。
和鐵路高速發展一樣,我國高速公路也在經歷跨越式發展。經過這一輪擴大建設,國家高速公路網力爭3到5年建成。屆時,我國將實現東部地區平均30分鐘上高速,中部地區平均1小時上高速,西部地區平均2小時上高速的快速出行。
除了硬體建設外,我國交通管理的軟體建設也在加強,不斷消除阻礙百姓快速出行的體制性、管理性障礙。目前,我國中、東部等全國13個省區市全部一次性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共撤銷收費站1420個,佔全國同類收費站點總量的73%;城市、農村交通開始打破體制壁壘,努力實現城鄉交通一體化;高速公路實施“一卡通”由試點逐漸推廣,一些路段已實現不停車繳費;交通運輸部門正在探索將不同運輸方式的信息網銜接起來,共同享受信息資源。
上世紀80年代,坐飛機出差仍要開單位介紹信和託人買機票,如今飛機已成為百姓出行的尋常工具。不僅如此,乘火車有硬座、硬臥、軟臥,坐汽車有中巴、大巴、快轎……60年來,百姓的出行選擇不斷呈現多樣化趨勢,中國人正在告別“出行難”時代。
相關鏈結:
責編: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