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時,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房地産行業遭遇諸多困難:上市無路、融資無門、項目擱置、銷售萎縮,資金鏈風險凸現。一年後的今天,房地産行業的境況大為改觀:降低資本金比例、信貸開閘、首發增發,項目開工、新盤推出、銷售回暖,整個行業呈現超出預期的繁榮。同時,也有不少專家擔憂繁榮背後的潛在風險。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中海地産以人民幣70.06億元的叫價在上海成為新“地王”;SOHO中國以溢價率164.3%的40億元競得北京望京地塊,樓面價10197元/平米;招商華僑城以5.3億總價,1.89萬/平米樓面價成為深圳新地王;保利更是財大氣粗,分別在成都、蘇州、南京刷新記錄。
與地王相伴而生的自然是房價的新高不斷。從今年3月份以來,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開始扭轉下滑態勢,以每月環比0.2-0.3個百分點的漲幅向上攀升,至6月份,房屋銷售價格已經恢復到上年同期水平,8月,房價同比上漲2.0%,漲幅比7月份擴大1.0個百分點;個別城市房價創出新高。
與此同時,市場銷售在高企的房價下終於低下了頭。
中原住宅監測系統最新數據顯示,成交量下滑之勢已從一線城市蔓延至二線城市。8月被監測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成都、杭州和武漢九大城市中,除津、穗兩市微增,其餘七城市成交量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一線的深圳和二線的杭州,成為調整幅度最大的兩個城市,成交量降幅在三成左右。九個被監測城市一手住宅成交總面積環比減少10%。而持續了半年的去庫存化趨勢在8月小所變化,被監測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杭州六城市中,北京、重慶兩市存量在8月出現小幅上升。
更明顯的是,標桿房企的銷量也不樂觀。保利、復地、富力、華潤、金地、萬科等十大標桿房企銷量連續兩月下滑,市場普遍預期,“金九銀十”難有起色。
畢竟,房地産快速復蘇背後的真正推力是經濟政策的及時轉向。或許,地産商是看準了當前經濟政策不會踩剎車,要把握住機會趕緊圈錢圈地,而當前市場銷售減緩和庫存的變化足以説明市場承接能力的下降,即使有所謂的剛性需求也在這裸奔的高房價前望而卻步了。地産商不該對此視而不見,一廂情願地高價拿地推高房價。其最終結果必然是激化供需矛盾,既損害了市場需求,進而又直接影響自身的利益。
而且,當前經濟全面復蘇的基礎並不牢固,地産的拉動作用不可或缺,但如果任由房價脫韁,不僅不利於市場良性需求的培育,也損害行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甚而直接影響經濟復蘇的整體成果。因而,除了嚴格執行首付比例和第二套房貸利率,後續穩定房價的政策微調或將不期而至。
這也是經濟結構性調整題中應有之意。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