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國內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黨報稱2009中企500強實為500大 大而不強遲早垮

 

CCTV.com  2009年09月07日 07:4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2009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26.0萬億元,比上年提高了19.7%,且收入利潤率等績效指標首次超過世界及美國500強

  ●今天評的500強,實際上還是500大。大而不強,遲早要垮,而且垮的影響也許會更大

  2009中國企業500強名單及分析報告5日公佈。此次500強入圍門檻從上年的93.1億元上升為105.4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而且,中國企業500強在世界企業500強中的比重繼續攀升,收入利潤率等績效指標首次超過世界及美國500強。

  “今天評的500強,實際上還是500大”

  “客觀地説,今天評的500強,實際上還是500大,企業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強。強而不大,沒有足夠的影響力,但不至於垮;大而不強,遲早要垮,而且垮的影響也許會更大。”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給5日到會的中國500強企業代表潑了一盆冷水。

  目前我國多數大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企業風險控制能力還比較低,屬於典型的速度經濟型企業。在去年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我國部分行業出現了“全行業虧損”的局面,例如民航業有6家企業進入500強,卻僅有兩家企業盈利,行業虧損達145億元;電力企業有10家企業入圍,但是前五大發電企業全部虧損,行業虧損額達到240億元。

  500強名單也反映出我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又回到了重化工業的軌道上,結構調整的任務還很艱巨。2009中國企業500強共分佈在75個行業中,但是無論從企業數量,還是營業收入來分析,黑色冶金及壓延加工業等傳統行業佔較大比重,顯示出明顯的“重化工”特徵。

  此外,調查顯示,中國500強企業中只有220家涉及海外業務,國際化程度在30%以下的企業佔86%。這説明,面對高成本時代,中國企業經營能力依然比較弱,大多數企業尚未走出國門,尚未在全球範圍內實施資源配置,依然以低成本優勢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低端。

  “我們具有特殊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還是很少,特別是有自身産品優勢、品牌優勢、技術優勢的企業更少!”作為500強企業的掌門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樹清深有體會。“如果創新能力不強,發展的後勁就不會強。建設世界一流的企業,我們還面臨很艱巨的任務。”

  向高端領域進軍,佔領新興市場

  “現在我們在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必須要用世界標準要求自己,用最負責的態度接受最苛刻的客戶考驗,”西子聯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水福説,“金融危機可能一兩年就會過去,但我們産能過剩的局面恐怕三五年都不會結束。企業必須向高端領域進軍,依靠品質而不是價格取勝。”

  目前我國經濟仍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如何徹底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如何在此次危機中,成功“抄底”實現企業國際化戰略?作為大企業的代表,500強企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同樣面臨結構調整、産業升級與風險控制等諸多挑戰。

  “我們的大企業要進一步走出去,利用世界市場發展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積累。”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説,“人才是一切事業成功的根本。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經營管理,都離不開人力資源,有了人才,我們才有走出去與國際巨頭競爭的底氣和能量。”

  實際上,已經開始實施轉型升級的大企業並不在少數。中糧集團打造從糧食種植、貿易、物流到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鏈系統,用産業化、市場化的方式促進行業整合就比較成功。上海寶鋼著力發展與上下游企業的戰略聯盟,通過夥伴關係打造有競爭力的産業鏈也被企業界稱道。

  且把暫時“強”過美國的欣喜放在一邊,中國企業到了將自己放在社會的、歷史的、世界的坐標上來尋找發展新路徑的時候了

  9月5日,一年一度“中國企業500強”的評選,因一條簡短而特別的訊息而受到外界的熱切關注。該評選活動發佈的數據顯示——2009中國企業500強凈利潤首度超過美國企業500強700多億美元。

  有意思的是,當人們渴望已久的“趕超”真的到來時,外界並沒有因此而興奮歡呼,取而代之的是冷靜理性的分析。

  從有關機構發佈的數據來看,中國500強雖然比美國500強掙得多,但是,這利潤的“含金量”卻不夠高。一如媒體形象地總結,中國500強還是“大老粗”。“大”——中國企業500強中,六成多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老”——傳統行業佔較大比重,中石化連續5年名列榜首,中石油和國家電網公司分列第二、三名;“粗”——其中不少企業的業績靠的是行業紅利、資源紅利和政策紅利,而非技術紅利、管理紅利。

  這樣的特徵在“中國企業500強”身上已經延續了多年。如果説,2001年,剛剛開始引進“500強”概念的中國企業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中國的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那麼,經過8年越來越開放的市場經濟洗禮和自我發展積累,我們企業的規模和盈利能力有了極大改觀。但是,為何這些“大老粗”的特徵仍然存在?如何才能讓我們的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強者?

  近幾年,在企業發展上,我們基本上已經跨越了“以大為強”的認識誤區,意識到一個企業能在市場上驍勇善戰,必定有過人的“內功”。這樣的覺醒乃至與此相關的改革,近年來已經有所體現,但從今日“500強”的構成看,效果和力度依然欠缺。這固然有歷史原因,對企業發展之於社會影響的認識不足或許也是個中緣由之一。

  企業發展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事,企業的成長也影響著社會觀念的養成。如果我們那些引領我國經濟的企業,更多依靠的是創新開拓而不是政策優勢;更多依靠的是自由競爭,而不是獨佔市場,那麼,不僅企業本身能做得真正“強大”,對於整個社會,對更多的企業和群眾,無疑也貢獻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鮮活教材,提供了善於創新、科學發展的實踐樣板。

  從這個角度來思索“中國企業500強”,我們在企業規模標準、贏利指標之外,似乎有必要更多考慮這樣一些因素:企業市場化程度、創新能力、技術儲備和更新、國際化水平、企業責任等等。一如有專家所説,中國企業500強不是一個簡單的排序,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記錄。且把暫時“強”過美國的欣喜放在一邊,我國企業到了將自己放在社會的、歷史的、世界的坐標上來尋找發展新路徑的時候了。本報記者陸婭楠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