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輝
本報訊 東方早報消息:昨晚,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的“時間窗口”再次開啟,不過最終並未作出任何調整。
中石化上海公司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以往如果調價,最遲不超過晚上7時就會接到集團總部的消息,但是截至昨晚8時一直未有通知。中石油集團銷售總公司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昨天集團銷售公司價格處的人正常下班了,並未像此前調價那樣留下來加班。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正是成品油定價機制設定“22個工作日內漲跌4%”的調價時間,未能如期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再次引起了業內外人士對於制度的普遍質疑:國家發改委制定並公開發佈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下稱《管理辦法》)的制度權威性何在?
業內人士表示,此前預期調價的輿論已經鋪天蓋地,近期各加油站前往加滿汽柴油的車主絡繹不絕,如果是因為考量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而沒有調價,那應該對外公示説明,並主動解釋此次不調整的原因,以消除不確定性。
據卓創資訊對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油價變化率監測顯示,以上一次調價第一天(2009年7月28日)為基準,截至8月25日,三地油價變化率已達到10.95%。
《管理辦法》規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汽、柴油價格。
截至昨日發稿時,NYMEX10月交付的原油期貨價格仍處於71美元/桶,目前國際油價漲幅已滿足這一規定,因此,從機制上看,油價理應上調。
從消費層面看,成品油價格不上調無疑是一個利好,普遍反應應該是對於此次國家發改委的做法表示歡迎和贊同的。但是不能忽視的問題是,既然成品油定價機制已經確定提出,那麼第一步就是應該嚴格執行,而不應該過多地人為干預,造成機制的“自動”再次變成人為因素的“人動”。從制度角度講,這實際是一種倒退。 (李曉輝)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