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汽車業的重組似乎陷入了一種怪圈,重組總是以汽車産銷量為綱,至於重組後能夠産生多少利潤則鮮見提及。國內車企似乎對汽車産銷量頂禮膜拜,每次月度汽車數據公佈的時候,協會都只是公佈汽車銷量,但對銷量背後的利潤則只字未提,車企們也都在關心自身産品銷量排名多少,對銷量的追求完全超過了對利潤的關注。
以産銷量為導向,容易讓企業不顧後果地擴張,最終會壓垮自己,國際上這種失敗的案例不勝枚舉。以最新破産重整的通用汽車為例,引發通用汽車破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用收購了薩博、悍馬等公司,同時與菲亞特聯盟。收購眾多汽車品牌,確實讓通用汽車的銷量上去了,但通用汽車收購時耗資巨大,最終是慘敗退出,不得不破産重組。於是乎,通用汽車曾花重金收購來的部分汽車品牌與資産只能另尋買家賤價賣出,中國企業竟然也意想不到地參與到對悍馬的收購中。
如今,國外汽車企業拼命瘦身,中國汽車企業卻玩命增肥。國內汽車重組正在走國外汽車企業顛覆的老路,值得我們反思與警惕。
從簡單的邏輯對比來講,重組後銷量是上去了,但銷量很有可能是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不能代表企業能夠有效活下來。明顯的事實就是,通用汽車的銷量達到了千萬輛級別,但卻滑入了破産重組的深淵。如果單純追求銷量,攤子鋪得過大,中國汽車企業也將會重蹈覆轍。
轉過來説,汽車重組不是説不考慮産銷量,而是要將盈利放在産銷量的前面,盈利要作為汽車企業兼併重組的首要考慮因素。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説過,中國汽車企業重整的一個法則就是:國有企業之間的整合,被整合的企業困難,整合就不困難;被整合的企業不困難,整合就困難。因此,強勢汽車企業整合弱勢企業時,很難把盈利前景好的企業整合進來。正因為如此,企業整合應慎之又慎,要充分考慮到被整合汽車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不能將被整合企業的銷量凌駕於盈利能力上。
而考察汽車企業整合後的盈利能力,財務成本將是重要的指標。如果不計成本地收購汽車企業,勢必會讓被整合企業給拖累。不僅諸如通用之類的國外汽車企業遭遇過這樣的收購滑鐵盧,中國的上海汽車也有過類似的收購失敗。2004年,上海汽車斥資5億美元收購韓國雙龍48.92%的股份,但2009年年初,雙龍汽車陷入破産保護的厄運,上汽失去控股權,只剩下些許股權,上汽步入尷尬境地,花費鉅資買了一個教訓。
當然,中國龐大的汽車産業重組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企業所處地域、産品類型、勞動力、技術、規模等,無一不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絕對不能單純地“以量為綱”,讓整合雙方都走入死衚同。(歐陽波)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