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文化産業振興規劃》,會議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降低準入門檻,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産業領域,參與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稅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養文化産業人才,完善法律體系,規範市場秩序,為規劃實施和文化産業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自文化體制改革實施以來,文化企業改制上市一直是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此前,《2009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正在制定《國家“十二五”文化産業發展規劃》,這將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的、針對文化産業的發展規劃,其中相當大篇幅鼓勵文化領域領頭企業利用自身優勢上市融資做大做強。文化産業界和資本市場對此充滿期待,並將其視作從戰略層面為文化企業的改制上市整體佈局。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文化産業振興規劃》,這是為了增強文化産業活力、降低外資及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産業的門檻、加快用資本力量改造文化産業的步伐,文化企業改制上市開始真正換擋提速。其實,文化産業的開放,地方遠遠走在中央前面。出版傳媒、時代出版的成功上市,遼寧和安徽成為文化産業“領跑者”,這使其他省份為了完成改制上市的目標而奮起直追,上報了許多擬改制上市的項目。可以期待,資本市場將迎來更多文化企業“新軍”。
另一重積極信號來自大部制模式。江蘇省日前在全省範圍內推行廣電、出版和文化三局合一的大部制管理模式。早在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時,就有建議認為,如果已經明確了從産業角度衡量文化,那麼也應從産業角度衡量主管部門,應實行文化部、廣電總局和新聞出版總署“三合一”的大文化部制。這樣有利於理順監管關係,減少企業成本。這一信號釋放出的信息是,基層(尤其是省級)的實踐有望繼續推動大部制、大文化的監管體制建設。對資本市場來説,這一信號的利好在於大文化産業概唸有望打破橫亙在廣電、出版和文化企業之間的壁壘,切實推動企業跨媒體、跨地域並購,真正打造出多媒體大型文化集團。
此外,對政策一向敏感的股權投資市場也開始趨於活躍。一些境內大型投行開始推出規模達數十億元的私募基金,投資于內地國營媒體集團。投行人士表示,這些機構的做法是為介入媒體上市而進行的戰略投資行為。投資機構目前的戰略投資領域,既包括傳統媒體如出版社、報社,也包括新媒體如動漫、手機遊戲企業等,希望能夠趕上文化體制改革的“頭班車”。有消息稱,到今年底,有望提交上市資料的文化企業將包括江蘇鳳凰發行集團、湖南出版集團等,中國出版集團、中國電影集團等中央傳媒集團的改制工作也將有實質性突破。
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看,文化産業的崛起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的必然。金融危機從客觀上倒逼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文化産業必然大有發展。據國際標準計算,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我國居民的文化支出總量應達4萬億元。而目前我國居民文化支出總量不到8000億元,國內居民文化消費市場潛力之大可見一斑。
從産業層面觀之,文化産業需要借助資本杠桿進行規模倍增,利用資本紐帶做大做強;從資本市場看,投資者需要有符合科技進步與人類發展規律的朝陽産業進行投資,分享這些領域快速增長的成果。因此,在文化體制改革徹底破除非市場化的關卡後,文化與資本的結合必然激發出更精彩的火花。
相關鏈結: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