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央行提前公佈6月份信貸數據。儘管市場普遍預期6月份新增信貸將會超過5月份,但是央行公佈的1.53萬億元鉅額數字,還是出乎了大家的預料。有人認為如此井噴的信貸量將會有利於提振經濟復蘇的信心,也有人認為信貸量的激增可能會誘發通貨膨脹。究竟天量的信貸數字對我們的經濟發展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一直以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會不會因此而做調整?
流向和結構才是問題核心
6月信貸達1.53萬億元,讓很多經濟學家和研究機構都大跌眼鏡。《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張鴻分析了以下幾種原因:一是中小銀行在半年和第二季度結束的時候,出現了大規模的放貸,大多流向了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二是有部分企業,包括銀行,擔心貨幣政策可能會收緊,搶在上半年寬鬆環境中先把貸款規模拿下來,以後用的時候再使用。
《今日觀察》特邀評論員向松祚認為,天量信貸增長有其合理性,但信貸流向和結構才是問題核心。他認為合理性在於,一是過去長時間“雙防”政策抑制了信貸需求;二是4萬億元財政刺激方案需要信貸配套;三是地方政府上馬了一些保增長,保就業的項目,主要也是希望從信貸渠道來獲得資金。另外,銀行盈利壓力和盈利衝動,也迫使它希望能夠多放貸款。
下半年不會調整
短短半年時間,新增信貸就達到了7.3萬億元。天量信貸在提振經濟同時,或許也帶來了通貨膨脹。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將何去何從?眾多專家表示,立刻調整貨幣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張鴻認為,經濟有了一些復蘇的跡象,但很難説它已經回暖了,而且即便回暖了,那中國經濟現在回暖到什麼程度了,是不是已經足以讓我們來調整政策,現在很難判斷。向松祚也認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短期內不會改變。他分析,從實體經濟部門的數據來看,儘管現在經濟開始有復蘇的跡象,但復蘇的基礎非常脆弱,在外需萎縮,內需不振的情況下,保增長、保就業、保GDP增長8%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如果馬上收緊信貸,改變現有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經濟復蘇跡象或會立即終止。
可問題是,信貸如此增長下去,肯定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擔心天量貸款變成壞賬,投資效益和風險堪憂。他表示,很多銀行都是在壓力下放款,而不是根據投資項目的收益和風險的平衡來放款,應該讓商業銀行,根據商業上收益和風險平衡的原則,讓它自主地選擇貸款項目和貸款額度。
但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博士卻認為,貸款叫停很難,因為很多貸款是給中長期項目提供融資,所以説,這輛列車的慣性是很大的,即使踩閘,它也得再往前滑一陣。哈繼銘預計,全年貸款總額將過10萬億元。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