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正當其時,需求受限多因素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7月6日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的正式啟動,被各界譽為人民幣朝著國際化目標邁出了第一步。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以及較高的外貿依存度是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推出的堅實基礎,但推出初期,也有人質疑其需求空間,那麼,在試點初期,限制需求空間的因素會有哪些?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規模的逐步擴大,境外人民幣流動量增加,人民幣利率及匯率又會受多大影響?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與論證。
嘉賓: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中國銀行公司金融總部(國際結算)總監 程軍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中國研究部主管 王志浩(Stephen Green)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新興市場研究及策略主管 巴布(Sebastien Barbe)
1 推出正當時
上海證券報:如何看待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的推出背景及時機選擇?
程軍:最大的背景就是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以及貿易量佔全球貿易比重的不斷增加,這為人民幣成為結算貨幣奠定了基礎。同時市場行為也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因為經貿往來多了,兩國用第三國的貨幣有很多不便,一有匯率風險,二有匯兌成本。所以企業都希望兩國交易最好用其中一國貨幣。從目前中國的經濟情況和人民幣這些年的走勢來看,選擇人民幣作為雙方交易的貨幣是有必然性的,人民幣不僅存在緩慢升值的預期,幣值也相對穩定。再有,金融危機以後,各國央行都在提重構世界經濟秩序,包括周小川行長也撰文説要建立超主權國際貨幣,但超主權貨幣是一個長遠的規劃,必須一步一步來。第一步應該實現國際貨幣的多元化,目前美元佔世界貿易結算量的80%。隨著歐元、人民幣、日元、英鎊等作為結算貨幣廣泛運用並削弱美元獨大地位之後,才有可能構建超主權貨幣。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也正是有了這樣一個背景。
同時,推出時機也很重要,金融危機後很多國家流動性緊張,比如説巴西要從中國進口,傳統用美元,但美元流動性緊張,這就導致即使雙方有交易意願,但卻缺乏交易工具的局面出現。這時人民幣的市場需求也就出來了,自去年12月以來,央行已與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阿根廷、中國香港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到6500億元人民幣,在此前,中國還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8個周邊貿易夥伴簽訂了雙邊貨幣結算協議。
這幾年我們的進出口企業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匯率風險,該用歐元還是美元結算他們很難把握,所以他們樂於用人民幣做交易以規避匯率風險,主觀上也願意看到人民幣成為結算貨幣。主客觀的條件都有了,又有金融危機這根導火索,推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也就正當其時。
連平:與金融危機爆發有很大關係。在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蕩,貨幣匯率出現很大波動的情況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如果企業不能很好地規避匯率風險,就會遭受很大損失。而規避匯率風險有很多辦法,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使用本幣進行貿易結算。危機提醒了我們,因此去年8月份國務院就提出了進行試點的打算,那時正是次貸危機不斷深化的時候,這方面更多是從外貿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考慮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危機導致大家對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危機階段美國利用美元特殊的地位以及國際貨幣體系對它有利的一面,採取了一些利己不利人的政策,比如説實施沒有節制的貨幣政策,這會給未來全球經濟帶來很大不利影響。因此,各界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也高漲。但這個改革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對我們來説,比較現實的就是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推進人民幣的區域化,走出國際化的第一步。實際上,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很大,開放程度也高,人民幣成為區域性貨幣各方麵條件都越來越具備,所以適時推出人民幣跨越貿易結算。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