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人物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邁克爾傑克遜:人類最後一個娛樂之神

 

CCTV.com  2009年07月07日 10:0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流行樂之王”邁克爾傑克遜,6月26日淩晨因為突發心臟病,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50歲。

  在之後的一週內,這位已經8年沒有開過演唱會、9年沒有出過唱片、在醜聞和官司中掙扎了6年的“王者”之逝,讓還未步出金融危機的全世界,跨越國籍、超越種族地陷入了悼念狂潮。

  而美國則成為這股“狂悼”浪潮的中心點。

  6月26日當天,美國國會眾議院暫停能源政策法案辯論,全體為邁克爾默哀。7月2日,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公開評論:“傑克遜作為一名藝人,大家懷念的是他出眾的才華,以及給人們帶來的歡樂。他將作為最傑出的藝人被銘記于史。”

  儘管邁克爾的一生充滿了事端,尤其是進入千禧年之後,他幾乎成為了一個被人取笑的“怪物”。但如今他的死已經驅散了一切非議,而更像是上世紀娛樂産業締造的“末班大神”榮耀歸位。

  黑人音樂中的“幸運先生”

  邁克爾傑克遜1958年8月29日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個藍領家庭,父親約瑟夫是當地一家鋼鐵廠的工人。父親指望孩子們能夠依靠唱歌改善窮困的生活,因此讓幾個兒子組成合唱團,在當地的酒吧唱歌賺錢,那家酒吧名為“MR LUCKY BAR”(幸運先生吧)。

  這家酒吧後來毀於大火,重修後又發生另一場大火,當地人認為這家酒吧擁有 “宿命”,只好一直保留廢墟直到現在。這個酒吧的名字和命運似乎預示著1964年,6歲黑人小孩邁克爾如何幸運地趕上美國娛樂産業發展最快也最繁榮的10年(上個世紀80年代),又如何幸運地利用了音樂電視這種新潮的傳播形勢,成為史無前例的唱片銷量冠軍和流行之王,但又如何在進入本世紀之後逐漸衰弱,後人卻無法超越其成就的過程。

  在小邁克爾公開駐唱的那一年,美國已經經歷了太多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比如肯尼迪被刺殺事件。美國人身心疲憊,迫切需要用合適的音樂來舒緩自己的情緒。搖滾樂太硬,軟情歌又太軟,而黑人音樂中的“嘻哈”則剛剛好,它相對於美國熟悉的鄉村民謠更有力度,歌詞的信息容量大,可以表現的題材更廣泛,而它相對於搖滾來説,又沒有那麼叛逆和憤怒。

  當日曆快要翻完70年代的時候,邁克爾和他背後所代表的黑人音樂已經“準備好了”——不再只是城市貧窮的黑人社區的消遣品,而即將真正影響樂壇,與白人音樂分庭抗禮,並最終改變整個娛樂産業的氣質。邁克爾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墻外》(1979年),就是充分展現黑人嘻哈音樂,但又適當加入白人迪斯科、爵士樂的“雜交品種”,10首歌裏有4首歌全部進入當年排行榜的前10名,邁克爾的第一步非常成功。

  MTV成就“顫栗者”

  1981年8月1日,MTV電視臺在美國有線電視頻道正式開播,這是一家以24小時不斷播放音樂錄像帶為主的娛樂電視臺。有必要去介紹當時美國年輕人的普遍狀態。經過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反戰、性解放思潮,80年代則是保守主義回潮,並且新的傳媒文化開始進行洗腦,突出娛樂,消解意義的階段。

  MTV的第一任主席羅伯特就曾説過:這一代的年輕人是看著電視長大的,他們不讀書,不讀報紙,MTV電視臺就是要吸引他們。

  於是,音樂錄影帶這種新穎的娛樂方式很快就贏得“土豆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的關注,在MTV上露臉的樂隊和歌手唱片銷量飆升,他們的服裝、髮型都成為年輕人模倣的對象。年輕人幾乎是被動的,不擇食地選擇了他們。

  1982年,邁克爾和他所在的唱片公司當然窺探到這個眾人皆知的秘密,於是投入鉅資拍攝了3部音樂錄音帶,其中長達17分鐘的《顫栗者》,邁克爾打扮成身穿紅色夾克的吸血鬼,在一群面目可憎的僵屍伴舞中邊唱邊跳。這支MTV最終沒有被播出,而被以錄像帶的形式出版,在全球一共賣出900萬張拷貝,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音樂錄像,而《比莉瓊》和《beat it》則被播出,邁克爾的舞姿讓年輕人瞠目結舌,但又愛得要死。

  《顫栗者》是目前全球銷量最高的唱片,銷量達1.04億。邁克爾通過新潮的傳播形式帶動唱片銷量的做法啟發了不少同行。比如搖滾樂手“王子”、麥當娜等都開始投入鉅資,以不亞於拍攝電影的精力拍攝音樂錄像帶,於是他們都成功了,並且成為公認的世界流行樂壇的殿堂級人物。這幾位不謀而合地,在各種的音樂錄像帶裏奠定了個人專屬的LOGO。比如邁克爾的手套、白襪子配黑皮鞋,麥當娜的金髮和性暗示動作。這是一場娛樂産業的“造神運動”,男神、女神們在視覺、聽覺以及新聞話題性三方作力下紛紛修得圓滿。從1984年到1994年,美國唱片業銷售額達到了120.06億美元。

  “娛樂之神”難再造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美國唱片業的造型數量和速度都很驚人,但卻也逐漸失去個性,呈現出産品複製的工業化流程。而這個時候的邁克爾在達到他事業的最高峰時,在音樂上也喪失了新的動力,反過來在新聞話題性上被挖盡了潛力。

  1993年,他首次被起訴猥褻男童;1994年,與貓王女兒Lisa結婚;1996年,與皮膚科護士Debbie結婚這個流行樂之神,是活生生被過高的新聞曝光率拉下神壇的。在媒體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明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他們的作品有多麼好,而在於他們的個人隱私有多少可滿足公眾好奇心的“賣點”。與邁克爾命運相倣的還有麥當娜,這位流行樂壇的女神,在進入90年代後,更多被談及的就是她的結婚離婚、緋聞、同性戀疑雲等話題。

  在21世紀時,已經很難擁有像邁克爾、麥當娜等這樣的“娛樂之神”。傳統的唱片銷售模式已經被衝擊得七零八落,人均擁有CD量迅速下降——2008年的唱片銷量冠軍的成就不過300萬張,不及《顫栗者》的一個零頭,現在人們更關心的是“你的ipod裏下載了多少歌”。

  而對於中國的娛樂業,在還沒有擁有像邁克爾這樣的人物之時就已經被捲入到娛樂産業的轉型期。很多歌手已經不想通過灌錄唱片的形式來發片,他們直接將作品賣給網站,稱為“數字唱片”。比如歌手莫文蔚剛剛推出的專輯《回蔚》就是這樣的作品。

  網絡的發展帶給了歌迷更多的選擇機會,也客觀上衝擊了歌手作品被選擇的幾率。更要命的是,網絡的易操作性帶來非常低的入行門檻,簡單的設備就能夠把自己的歌聲傳上線。現在網友的趣味很豐富,他們也會去捧場那些視頻或音頻裏默默無聞的人的歌聲,也許根本就很難聽,但是夠好玩,who care?

  邁克爾單手戴手套,很酷!OK,網友可以在腳上戴手套,然後傳個圖上線,編一個奇怪的綽號,也有人捧場。網絡,就像一張編織複雜的漁網,在明星還沒登上神壇之前,就被拉回俗世,他們的作品和生活當然就失去新鮮感和轟動性。

  也許未來人們在為“邁克爾傑克遜”編著詞條的時候,會留下這樣一句話:“人類最後一個娛樂之神。”

  相關鏈結:

責編:程振宏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