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保險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上海社保新政解讀:從戶口之名到待遇之實

 

CCTV.com  2009年07月02日 13:4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上海1日出臺並施行一項“社保新政”,開始打破上海多年來的“戶籍壁壘”,吸納農民工等外來人員參加當地城鎮社會保險。

  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犇認為,這一社保政策的出臺是對前不久施行的上海戶籍新政的有效補充和銜接,從“戶口之名”到“待遇之實”的“制度雙重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上海“海納百川,平等普惠”理念的“實至名歸”。

  今年2月,上海出臺備受關注的戶籍管理新政策,符合一定條件的人才類居住證持有人,可按“先入圍再輪候”規則申辦上海常住戶口。6月17日,新政發佈實施細則,進入實質操作階段。

  參與2008年上海市委“上海人口戶籍制度改革方案”課題研究的王大犇認為,此次新出臺的社保政策,將促進“居住證轉戶籍”政策的受益人群範圍擴大,其中,農民工等外來人員是直接的獲益者。

  根據戶籍新政的申辦條件規定,持居住證期間按規定參加上海市城鎮社會保險應當滿7年。而大量在上海定居並取得居住證的農民工中,僅有少部分人參加了簡稱“城保”的上海市城鎮社會保險,而大多數人參加的是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沒有“城保”,也就無緣享受“居轉戶”。

  “此次社保新政的出臺,把上述情況考慮到了實處,為兩種保險提供了銜接的通道,這也就為一些農民工的落戶打開了一扇窗。”王大犇説。

  他認為,社保新政的一個更深遠的意義,在於上海為外來人員和“城裏人”享受同等的生活保障和生存狀態,開始推進從“戶口之名”到“待遇之實”的制度完善。

  “戶籍只是一個本子,其價值説到底就是待遇,而這些待遇裏就包括了社保。”王大犇表示,目前在一些地方,“戶籍之別”與“待遇差距”緊密“挂鉤”,外來人員期盼一個“城裏人”的名頭,説到底就是希望有機會和城裏人過一樣的生活、享受同等的權利。今年以來,上海接連推出了“戶籍新政”和“社保新政”,“平等”也就更顯得“實至名歸”。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1日出臺並即日施行一項“社保新政”,這一政策打破了農民工參加當地城鎮社會保險的“戶籍壁壘”,為這一人群獲得“與城裏人相同的社保待遇”打開了一扇“制度之窗”。

  中國政府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制定戶籍政策為的是限制農村和城市的勞動力流動。然而戶籍制度在走過了50多年後的今天,改革的號角再次吹響:近一段時間以來,繼“國務院要求取消專科以上高校畢業生落戶限制”後,“居住證可以轉上海戶口”的“上海戶籍新政”,更引起人們的關注。

  剝離城市福利的前提,必須是將這些現有的福利平等加之於全體公民,而不是僅僅將它從市民身上剝離開去。當務之急,還是要先實現社會保障的普惠化,要把農民納入整個社會保障的大盤子。于戶籍改革的路徑選擇上,應從“補短板”出發,而不是“削長板”。

責編:陳平麗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