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值次貸危機蔓延全球、經濟復蘇仍在探底之際,但是各國金融巨頭高層們逆勢提薪的衝動卻較以往經濟增長時期更難抑制。針對蘇格蘭皇家銀行(RBS)首席執行官赫斯特大幅提薪至974萬英鎊(約1600萬美元)薪酬,英國聯合工會對此提出了強烈批評。因為蘇格蘭皇家銀行之所以能夠扭虧為盈,其主要原因是英國政府的附屬機構——英國金融投資公司將納稅人資金入股蘇格蘭銀行70%以上;與此同時,蘇格蘭銀行出售了大量優質資産,並裁減了大量職位才避免了破産的厄運。
從這個角度看,的確是政府利用公眾的納稅維護了金融巨頭的生存。其根本的癥結在於政府強調市場化運作,雖然對金融巨頭們進行了極大規模的注資,甚至遠超50%的絕對控股規模,但是卻無法干涉其日常的經營,以致掌控實際運作權力的高管不惜代價為自身謀利。説到底就是不對等的出資和經營權力造成了實際經營者的投機機會,從而並未實現真正的市場化運作。政府在表面尊重市場化原則的同時,卻從真正意義上忽略了社會公眾出資者的監管、否定管理層的權利。
事實上,這一點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危機整治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金融、地産市場開始探底回暖,經濟下降幅度也日益縮減,但是失業率卻依然一路飆升。據相關統計數據:美國5月份的失業率高達9.4%,為25年來的新高;而依據相關預測,6月份的失業率可能會突破兩位數,達到10%以上。
毫無疑問,發達國家危機拯救的最終出資人——社會公眾並未從近期的救助中真正獲益。世界經濟的良性循環是建立在合理的投資-消費比例之上的,如果在危機到來之際,僅僅從生産領域著手解決可持續性困境,對金融體系的扶植也可以視為對企業生産和居民消費融資的支持。而忽視了對消費者收入和消費能力回升的支持,那麼危機可能會演變為金融市場和生産復蘇,但是消費卻增長乏力的衝突。
這對於中國來説,也具備相當的現實意義。當前以扶植企業融資、生産為主的經濟救援模式對於緩解出口壓力作用甚微,如何擴大中國有效的內部需求以消化産能過剩問題應該是短期內促進經濟良性循環的主要路徑。(陸志明 上海 財經評論人)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