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集團財長會剛剛落下帷幕,6月16日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的“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首腦峰會又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常駐俄羅斯的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15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金磚四國”如今不僅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更是危機背景下全球經濟平衡與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們期待著四國能夠以此為契機形成一股新的力量,為推動經濟復蘇以及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做出貢獻。她還強調指出,“金磚四國”以合作夥伴身份參加全球經濟未來發展問題的討論預示著未來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的新模式。
四國地位提升引發國際關注
事實上,僅僅是四國首腦峰會這一機制的誕生已然是一種突破。早在上個月四國決定舉行峰會的消息一經透露,全球各大媒體就已掀起了一波不小的漣漪——在G7、G8主導的世界經濟中,“金磚四國”讓人們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另外一極。數據顯示,四國産出佔全球的比重目前已達到15%左右,2008年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繼續超過50%。與此同時,以四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也日益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目前,新興市場國內生産總值(GDP)已佔全球的50%,貿易量佔40%,外匯儲備佔70%。李建民認為,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西方發達經濟體集體衰退,世界經濟重心朝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四國地位的提升除了反映在經濟總量上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質”的因素。李建民認為,四國的特點是都擁有龐大的發展空間、低廉的生産投入要素、潛在的市場規模和政府強大的市場化推進意識以及調控能力,而這恰恰是發達經濟體所不能及的,這是在目前世界經濟普遍疲軟、復蘇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四國率先走出危機的法寶。四個國家“經濟活躍、各有側重”,其經濟狀況已經成為世界平衡與增長的重要因素。正是這種由量到質的變化,決定了人們把更多的復蘇希望寄託在“金磚四國”身上。
希望以同一種聲音表達訴求
作為首次首腦峰會,儘管四國都已表達出有意加強合作的良好意願,但是這四股力量能否真的擰成一股繩,許多人的心裏都打著問號。對此,既要看到危機背景下各方的共同訴求,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相互間的利益分歧。
李建民認為,當前四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共同利益和關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四國有著廣泛的貿易合作基礎,相互之間的雙邊貿易量很大,並呈不斷增長的趨勢,這是未來四國開展進一步合作的基礎。另外,各方貿易存在較大互補性,比如中國和印度是主要的原材料進口國,而巴西和俄羅斯恰恰是重要的原材料出口國。其次,四國在金融危機中都受到一定的衝擊和影響,因此有著共同的目標即希望通過開展合作,讓世界經濟早日走出金融危機及其帶來的經濟衰退。第三,在歐美主導的國際貿易和金融組織中,四國都明顯感到當前的地位、應該起到的作用與其經濟實力不相符,要聯合起來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第四,四國都有意在反對貿易保護及推進國際金融監管體系改革中發揮更大作用,而當前的危機恰好給世貿組織和國際金融組織的改革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天時地利之下,如果四國能夠再補上“人和”的因素,則國際金融新秩序的確立很可能因此大大加速。
當然,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各方也存在著某些分歧。首先,“金磚四國”的國內市場各具特點,政治經濟體制不盡相同。俄羅斯和巴西是能源、資源大國和糧食大國,對出口依賴性高。中國是能源需求大國和製造業大國,印度高新技術發達。在金融危機條件下,俄、巴、印更傾向於對國內市場實行貿易保護,而中國則明確表示實行開放經濟,反對貿易保護。其次,由於分別處於原材料的供需兩端,俄、巴希望國際油價和資源價格提高以帶動經濟增長,中國和印度則希望油價和資源價格下降。“即使是開展經濟貿易層面的合作,四國市場內部還需要統一協調各方利益。”李建民説。此外,四國除了中國與俄羅斯和印度都是鄰國外,巴西遠離“金磚四國”當中的另外三國,除經濟利益上分歧外,中印之間安全互信程度也不高。李建民認為,目前四國缺乏聯合的核心凝聚力,“金磚四國”在未來發展成為有效的機制化對話平臺,首先需要發掘更多的利益共同點,在進行區域性的經濟整合方面還需要模式創新。
相關鏈結:
責編:谷立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