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博士
中國經濟網2月9日訊(牟修銳)中央一號文件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重點,在國際糧價近年一度暴漲的背景下,有人提出糧價接軌國際是否能夠讓種糧農民收入大幅提高?對此,農業政策研究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博士今天接受中國經濟網專訪時表示:糧價接軌國際,國內消費者和宏觀經濟現階段都無法承受。
程國強教授介紹,我國現在實行的糧食價格政策實際上是干預的口糧産品,對小麥和水稻制定了最低收購價,如果市場價低於政府所定的最低收購價,中儲糧公司就要掛牌收購,這樣做的目的是要確保農民種糧的利益不受到損害。而對於玉米和大豆,我國沒有干預價格,完全隨行就市,因此我國的糧食價格體系主要是要支持口糧産品。
2008年國際糧價飆升,而中國糧食價格保持穩定,有人提出如果按國際糧價走,農民賣的糧價就很高,是不是就會更合算。對此程國強博士表示,當時價格並非真實供求的反映:“全世界在那個時候都在希望保持糧價穩定,都不希望糧價像芝加哥漲得那麼高,也不希望大米的價格像曼谷市場那樣一噸一千美元,因為這個價格是離譜的。而且當時的糧價並不是真正的糧食供求的反映,它是一個虛擬價格。”他解釋,從供給的基本面來看,糧價不應該那麼高,之所以那麼高是因為有投機基金的操作,有熱錢在炒作,而到08年下半年國際糧價就降下來了,甚至要低於國內市場的價格,形成了倒挂,如果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之間沒有防火墻的話,我們國內的糧食市場就會劇烈的波動。
“糧食價格的敏感性和全局性,不是中國經濟這個階段可以承受的。如果説國內的糧價和國際糧價一樣高的話,消費者能不能夠承受?另外它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我們有沒有能力承受?我想這個階段我們是承受不了的。”程國強博士表示,讓糧價接軌國際,完全把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防火墻打掉是一種很理想的説法,不一定能保證農民拿到好處,拿到真實價格。而且根據價格的敏感性和全局性、放大效應等等,糧價接軌可能更不利於國內市場的穩定,不利於我們國家的經濟。同時,怎樣應對熱錢對糧食市場的炒作、有效避免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的衝擊,是下一步我國宏觀調控非常重要的任務,一定要十分謹慎。
|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