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關於職業規劃的知識講得太抽象了,我該怎麼具體做規劃呢?”剛上完就業指導課,武漢某高校大四學生小李就有點納悶。他説,學校就業指導課理論性太強,能夠學習的實際案例有點少。
世界範圍的危機當前,就業難成為高校最頭疼的問題之一,“招生不利是速死,就業不好將猝死。”如何指導學生內外兼修,找份好工作成為高校當今最重要的任務。為此,各高校紛紛開設了就業指導課,成效如何?日前,記者在武漢市眾多高校展開了調查。
選課學生比例不足二成
記者調查發現,武漢地區部分高校選修就業指導課的在校大學生不到兩成。湖北大學統計數據顯示,該校2009級畢業生人數為3240人,但參加就業指導課程選修的學生不到600人;當地一部屬高校比例也大致相當,應屆畢業生為8500人,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約為1200人;還有部分高校的選課生比例更低,僅佔一成左右。
湖北省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介紹,就業指導課進高校在湖北省已有近10年曆史,目前全省本科院校均已開設此課。
據了解,省內高校開展的就業指導主要分三種:開設選修課,包括針對大一、大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針對大三、大四學生的求職技巧和職業發展,也有部分高校只在大三、大四開設求職指導類課程;開展職業諮詢和職業測評,主要在第一批次錄取的高校展開;開設求職講座,如華中科技大學邀請知名校友開設的鵬程講座、湖北大學邀請知名企業負責人講如何成功就業的名企進校園活動等。
一位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人稱,接受就業指導的學生人數偏少,主要有三大原因:作為選修課,一個年級最多只能有150名學生報名;師資偏弱,照顧不到;課程內容比較粗放,授課形式相對呆板。
華中師範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曾浩表示,該校正力爭使就業指導課變成必修課;湖北大學學工處副處長、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杜靜表示,擬從今年起,使所有學生接受就業指導課程教育,助推學生就業。
三大門派競逐就業指導課
“你已通過了我們面試,歡迎來我們公司工作。”“面試官”笑着與“應聘者”握手。這是發生在湖北大學4號樓507教室的一幕。授課者為該校化學化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林二友,150人的大教室內座無虛席。
面試設置了企業初級管理人員一職,由林二友擔任主考官。8名“應聘者”向考官投遞精心製作的簡歷後,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接受主考官考察。最後,該校材料與工程學院大二學生王志強從8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被“天鵝”油漆公司“錄用”。林二友説:“模擬面試考查學生的儀態形象、語言表達、現場溝通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
這門主要針對大三大四學生開設的公共選修課,旨在指導學生掌握求職過程中的技巧和心理。
讓人意外的是,前來聽課的學生中有近一半的人是大二學生。“我們現在就要未雨綢繆啊!”該校新聞專業大二學生李翌説,上回上課,就業指導課老師介紹如何製作簡歷,非常實用。他的筆記本上抄了滿滿兩頁。
同為大二的楊雪婷則表示自己想通過這個課程了解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將來如何擇業。可這門課主要側重求職,讓她難免有些遺憾。
“上這課還是能學到一些實用的東西,就是課堂氣氛偶爾比較沉悶。”李翌説,因為該課程是各個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授課,風格不統一也在所難免。
湖北大學課堂上出現的這種“模擬教學法”,在高校就業指導課中較為普遍,最早採用這種方式的是武漢理工大學雷五明教授,他也是湖北高校中最早開設就業指導課的教師之一。
雷五明介紹,就業指導課進高校約10年,開始是學院派教學,主要由學校人力資源等專業老師講授,理論功底紮實,但缺少實踐環節;後來一些社會機構瞄準就業培訓市場,擠進高校,形成“江湖派”,他們擅長案例教學,但費用不菲,未能形成主流;後來一些高校嘗試請用人單位帶着明確的選人標準進場,形成實戰派。“但目前,仍是學院派為主。”雷五明表示。
作為學院派的代表之一,武漢大學針對大三、大四在校本科生開設了畢業生就業指導課,一個學分、20個學時。在講課形式上,畢業生就業指導課採用老師講授與大家討論相結合、課堂教授與專題報告及講座相結合。課程內容包括中國現階段的就業制度、就業政策與就業形勢、名企專家講座、就業知識與技巧等。
學生反感“一鍋煮”式的輔導課
李強(化名)是武漢一所部屬重點高校法學院2009屆畢業生,在武漢多家大型超市工作一陣後,目前準備律師資格考試。他説,大學4年,一些職業發展方面的知識幾乎都來自身邊同學和互聯網,“如果有專家面對面指導就更好了”。
在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武漢工程大學和多所高職院校,記者採訪發現,幾乎所有受訪學生均表示,希望能獲得職業規劃與求職指導課程,近半數受訪學生表示,特別希望聽到用人單位來講課。
“高中‘盲於’考大學;進校後‘茫(然)於’讀大學;畢業後只能是‘忙於’找工作。”雷五明教授稱,這是目前部分學生的發展現狀,在就業危機下,就業指導尤為重要。
但據了解,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課多是作為選修課,所有專業同學混在一起上課,不少學生反感地稱其為“一鍋煮”:受眾不同,老師的授課缺少行業與專業針對性。
湖北大學新聞系2009屆畢業生小田説,現在學生比較現實,如果老師講的對自己找工作沒有實實在在的用處,基本不會去聽;華中科技大學大二學生鐘聲則表示,更願聽一些知名校友講座,啟發更多。湖北大學大二學生李翌説,自己在學校聽了多場知名企業老總的講座,從他們的創業經歷中受到很多啟發。
不少人求職還是跟着感覺走
周超是武漢某高校新聞專業大四學生,去年“十一”長假後開始找工作,目前已接觸了十余家用人單位。一般情況下,他根據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找到對方單位地址,帶着自己的簡歷、實習作品、獲獎證書和英語四級證書的複印件直接上門。
周超説,剛開始時,到用人單位門口,總是苦於不知道如何介紹自己才能讓對方感興趣。從來沒有上過學校就業指導課程的他説,沒有技巧的時候,主要還是跟着感覺走,看臨場發揮了。他説:“次數多了,慢慢也變得坦然了,心態平穩、反應迅速是最關鍵的。”
面試的機會多了,周超還注意到,與他競爭的很多應聘者常常因為緊張有點語無倫次,一句話該怎麼表達讓過來人看著“真是捏了一把汗”。
“面試時要注意着裝,言談舉止要優雅。”蔣葉軍是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專業大四學生,前不久成功地通過了湖南經視的面試。他感覺在學校參加了就業指導協會學到的一些東西,使他在面試時受益不少。他説,身邊部分同學直到畢業對就業仍是“一頭霧水”,更不用説職業生涯規劃了。
“我那幾個師姐超厲害!我找工作都是她們教的。”華中師範大學大四學生張丹説,她最近正忙着求職。“以前我和大四學生一起住,她們經常給我講一些求職的故事,以過來人的身份指導我們如何去求職。”她説,現在自己也在指導師妹們,每次她們都好奇地問個不停。她感覺這種“草根版”的就業指導,多數時候來得更實用些。
要補充師資,更要提升實戰經驗
讓剛上任不久的湖北大學學工處副處長、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杜靜感到困惑的是,全校有1.2萬名本科生,而整個就業指導中心只有5名工作人員,即使加上各院分管學工的副書記和學工幹事,也不到50人,人手嚴重不足,而就業指導課又是選修課,課程設置又不夠。
武漢理工大招生就業處副處長、教育部高校就業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趙北平稱,有些學校忙着組織招聘會發佈信息,有些畢業生則將精力放在跑場子投簡歷上,“其實,學校最重要的是幫學生做好就業定位,把書本知識變成自我能力的提升,真才實幹的員工,誰不想要?”
“缺乏與用人單位和社會的交流與溝通”,多數學生認為這是就業指導中存在的最大不足。
湖北省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王建農表示,與高校其他課程不同的是,就業指導課是一門體驗式課程,要求老師除有理論背景外,還應有實戰經驗,“特別需要用人單位人士參與”。
一部屬高校學工處負責人直言不諱:學生在學校得到的就業指導大多是從課堂、講座中來。但很多學生輔導員畢業前就確定留校工作,自身連找工作的經歷也沒有,就業指導理論化、書本化,缺乏實際的內容也在所難免。有時,學校也請企業家、成功校友來辦就業方面的講座,但是光從企業的角度講,不一定符合學生的需要。
受政府派幹部到基層挂職的啟發,2007年華中科大啟動“就業領航員計劃”,選派任教就業指導課及承擔就業諮詢的就業輔導員,企業見習,逐步加深就業輔導員對企業的了解,避免就業指導紙上談兵。
| |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