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以來,我國一些經濟指標出現回暖跡象:去年11月份新增貸款是4000億元,12月份是7000億元,今年前20天就達到9000億元;一些企業銷售開始回升,庫存減少;股市牛年第一週升幅9.5%。新春伊始,市場信心與經濟回暖的互動關係已初步顯現。
在迎戰此輪金融海嘯過程中,“信心”成為一個高頻詞彙——從胡錦濤總書記“堅定信心比什麼都重要”的講話,到溫家寶總理最近的訪歐“信心之旅”,再到廣東、廣州“面對困難,信心至關重要”的共識,“信心”不僅體現為精神力量,而且開始轉化為經濟動力。世界需要“中國信心”,中國需要“全民信心”。
無數經驗證明,越是面臨巨大困難,越需要信心支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面對肆虐全球的金融海嘯,我們更不可泄氣,這股“氣”體現為正視困難、敢於迎擊困難並戰勝困難的信心,是特殊時期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市場的繁榮或蕭條往往與每個市場參與者的信心息息相關。市場經濟不僅事關數字,亦受制於社會心理——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期。而且這種心理預期一旦變化,又具有極大感染力,從而對經濟産生巨大的反作用。如果將經濟活動比作一庫水,信心就是蓄水之壩,壩高則水漲,壩潰則水瀉。
面對危機,信心比黃金更寶貴,眼下最緊迫的就是提振人們對市場的信心。而信心並非憑空産生,它源自我們對當前和今後經濟形勢的科學認知——
社會對經濟增長有信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央及時研判經濟形勢並制定周密應對措施,“保增長”成為宏觀調控的重點。國家4萬億元投資,有望形成巨大的“乘數效應”;在廣東,總投資2.37萬億元的“新十項工程”已經陸續出臺。大手筆的政府投資,為“保增長”提供了強勁驅動力;2009年中國經濟“保8”、廣東“保9”、廣州“保10”的增長預期,更給人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企業對投資有信心。一方面,基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投資者信心漸趨穩定;另一方面,國家剛出臺和即將出臺的十大産業振興規劃,給了企業更多政策利好、更多投資信心。同時,工業上游原材料價格回落,為中下游企業新一輪擴張和發展提供了低成本機遇,“危”中尋“機”,很多有遠見的企業和投資者已忙碌起來。
個人對消費有信心。老百姓的消費預期是最實在的,它源自現在和將來錢包的厚薄——溫總理近期“輕易不要裁員”、“增加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經費”等講話鼓舞了勞動者的信心;在廣州,13萬多困難群眾春節前喜領“雙紅包”,提振了消費者的信心。春節消費市場的暢旺,表明消費信心在提升。
當前的金融危機仍未見底,堅定信心仍然彌足珍貴。我們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對策措施準備得更周密一些,化危為機,把握主動權,以這樣的信心和鬥志踏上牛年新征程,繁花似錦的春天還會遠嗎?
| |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