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中國的IT企業乃至其他企業都是一次大考,能否在這場考試中合格,不僅取決於企業自身應對危機的表現,也取決於政府對企業的應對採取何種態度。
金融危機對IT企業的影響也正在顯現。2月5日,兩家著名的IT企業分別宣佈了它們的重大調整。
英特爾公司宣佈調整在華生産運營計劃,決定對位於上海的投資性公司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追加1.1億美元註冊資本,同時未來12個月內將位於上海浦東的封裝測試工廠整合到成都工廠,增加在大連新工廠的投資。聯想集團宣佈公司管理層進行改組,聯想創始人、已退役的柳傳志重出“江湖”,擔任董事長,而原來任董事長的楊元慶則改任CEO。前者由於涉及到2000名員工的就業問題,引起上海市有關方面的重視。後者高層的調整更引起業界、資本市場乃至社會的廣泛關注。
此輪金融危機以來,包括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在內,全球很多企業或破産、或倒閉、或停産等待救援。對此,世界各國政府的態度是,對於金融企業,注資進行施救,或為其尋找並購買家。對於某些涉及就業人員較多,與各行業關聯度廣的企業,比如汽車廠商,有些國家也施以援手,例如美國政府就對福特等三大汽車生産廠商給予注資。除此之外的其他企業,基本上是任其生死。但即使如此,對於政府注資救企的行為,在經濟界和社會也引起了爭議甚至反對。信奉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也對政府救助銀行的舉動大加撻伐,認為這會導致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從而妨礙最基本的市場自由,並使政府承擔無限的道德風險。
撇開理念不談,的確,政府的救助客觀上存在一個是否有效,效果多大的問題。企業直接面對的是瞬息萬變的市場,每個企業在産業結構、贏利模式、生産能力、管理水平上又都不同,倒閉的原因也不一樣。尤其是,企業在尋求政府幫助時有可能隱瞞對其不利的財務數據。而這些,政府及其相關官員如果缺乏相應的專業背景、市場信息和財務知識,那麼,在作出注資決策時,勢必會被企業所誤導。而事實上,政府也不可能比市場更聰明。另一方面,救助如果形成一種預期,也會使企業産生依賴心理,從而降低企業的競爭力。還有一種可能,即如果救助過程和信息不透明,會衍生出腐敗來。
總之,鋻於政府和救助對象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政府天生缺乏市場敏感性,我們不能太迷信政府在救助企業上的能力。救助如果不能有效改變企業的治理結構,不過是延長企業的死亡而已。
中國的企業此次在金融危機中也遭受了重創。有關部門所作的調查顯示,去年我國倒閉的中小企業共達60多萬家,數百萬人因之失業。這當然與我國的産業結構有關。兩頭在外的産業結構最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中小企業又因為規模和實力的原因更不容易抵抗。國有大企業雖然還沒有哪家在危機中破産倒閉,但這不是因為它們競爭力強,而是拜壟斷及所受外需相對影響小所賜。對中國的中小企業來説,問題不是直接注資救哪個企業,而是要首先改變産業結構和發展環境。為中小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改變其融資難、准入難的狀況,改善政府的服務體系,構築信息平臺,增強企業的發展能力,就是對中小企業最好的支持和救助。
回到英特爾和聯想,它們在危機中並沒有求助於各自國家的政府,而是展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調整和變革,這就是著名企業應有的表現。特別是聯想,在改造其管理團隊、裁減員工後,又改革其業務架構和贏利模式,加大對消費類電腦和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同時積極在國際市場尋求並購機會,聯想為應對危機的這一系列舉動雖然其最終效果還有待市場和業績的檢驗,但其變革的努力是值得中國其他企業學習的。
| |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