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8年12月31日,境外戰略投資者投資中國銀行的股份解禁,瑞銀集團(UBS)當日悉數拋出其持有的34億股中行H股,引起市場對外資集中拋售中資銀行股的擔憂。2009年1月7日、8日,建行、中行相繼遭大規模拋售,各大銀行做出回應。中資銀行能否順利走出陰霾,前景將會如何,成為眾人熱議的話題。
2008年12月31日是境外戰略投資者投資中國銀行的股份解禁日,而就在這天瑞銀集團悉數拋出了其持有的全部33.78億股中國銀行H股,籌得資金共計8.08億美元;2009年1月7日,李嘉誠基金會又出售了20億股中國銀行H股,共籌集了5.24億美元資金;1月14號,蘇格蘭皇家銀行表示已悉數出售其所持有的108.09億股中國銀行股權,套現約24億美元。一直希望入股中資銀行的境外資本,現在的態度怎麼突然來了180度的大轉彎?
瑞士銀行拋售了持有的30多億股中國銀行H股,一週之後,美國銀行減持56億建設銀行H股,最近一筆是蘇格蘭皇家銀行,全部拋出手中持有的100多億股中國銀行H股,就連有亞洲股神之稱的李嘉誠也加入了拋售中資銀行股的隊伍,先來看看最先遭遇撤股風潮的中國銀行。
實際上,對於外資減持中資銀行,投資者沒有必要過於驚慌和緊張。在資本市場上,股份增持或減持司空見慣。從我們的調查看,外資減持拋售完全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在這場金融風暴中損兵折將的境外資本,不約而同地把它們手中的中資銀行股當成了提款機,一旦禁售期一過就趕快變現,填補資金漏洞,據估計,這次僅僅瑞士銀行、美國銀行及李嘉誠基金會三家,就總共拋售了價值325億港元的中資銀行H股,獲利達240億港元,這些戰略投資者拿走了急需的現金,那它們給中資銀行留下了什麼? 在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中,這些海外戰略投資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為中資銀行的公司治理、監督機制、産品開發、服務升級帶來全新的變化,然而,這些曾經站在一起的合作夥伴,在金融風暴中突然撤出,又會給中資銀行帶來什麼影響?
1月7日,美國銀行也在香港股市以每股3.92港元減持了56億股建設銀行H股,它對建行的持股比例由原來的19.1%下降至16.6%,這給資本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波動。作為建設銀行的第二大股東,美國銀行在一週前以每股3.92港元的價格,拋售了中國建設銀行56.2億H股股份,直接套現28億美元。
對於一向堅稱把建設銀行作為長期投資的美國銀行來説,這次大幅減持的背後原因引人猜測,有分析指出,美國銀行此舉主要是出於自身財務狀況的考慮,因為現在美國的很多銀行都在等待政府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理由持有太多外國銀行的股票。
現在境外戰略投資者的表現和當初的態度背道而馳,這難免會引發種種猜測。是不是中國的經濟前景堪憂?減持大潮會不會愈演愈烈?
2005年6月17日,由於看好建設銀行未來的盈利預期,美國銀行斥資25億美元,從中央匯金公司手中購入174億多股建行股權,緊接著建設銀行的第二個戰略合作夥伴,淡馬錫投資控股公司,以公開發行價格認購建設銀行10億美元的股份,購得建設銀行132億股股份,成為建設銀行第二大海外戰略投資者。 建行方面表示,美國銀行的此次出售交易其實醞釀已久,並已經提前告知了他們。從種種跡象分析,美國銀行並不會因為減持而看空建行的未來,那麼,美國銀行會不會進一步採取減持建設銀行股份的行動呢?
我們跟蹤報道了中行、建行H股相繼遭遇境外戰略投資者大量拋售。這也引發了市場對交通銀行和工商銀行的關注。其中工行的投資者股票還在禁售期之內,暫時不存在被拋售的可能。而交通銀行的戰略投資者則已經全部解禁,那麼這家銀行的股票會不會出現和中行建行一樣的命運呢?
93.12億股,是交通銀行的第二大股東,那麼,匯豐銀行是否有減持的跡象?在上海交通銀行總部,記者首先找到了董事會辦公室主任朱克鵬。
當國內金融市場的大門漸漸打開之後,境外資本的進出已經是一個無法逆轉的過程,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些境外資本?如何在開放的市場中善於和他們共舞?
目前看來,不僅匯豐沒有拋出交通銀行股份,就連前期全部拋售中行股份的瑞銀,也在僅僅相隔一週又大筆買入招商銀行H股,種種跡象看,這些境外戰略投資者正在對手頭的資産加緊調整,在這些大單頻頻進出之間,國內中小投資者又應該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斷?記者還是再到交行去做做實地調查。
在本輪經濟調整中,沿海省份受到的衝擊最大,但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都在利用這次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思路。[網友評論]
人民幣是否會像英鎊、美元、日元那樣就此崛起,成為國際硬通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