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民日報:統計數據引爭議 面對質疑如何分析

 

CCTV.com  2009年07月06日 10:5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年中已至,一些經濟數據備受關注,同時也有質疑。對工業增長與發電量關係的質疑只是最有代表性的爭議,更有學者總結出“打架”的統計數據有8對之多。

  正增長,負增長——

  統計數據引發一連串問號

  每當經濟形勢處於複雜多變時,中國統計數據的發佈總是會引起質疑。

  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一季度數字,質疑集中在經濟正增長、而全社會用電量負增長上。《華爾街日報》根據國際能源署的報告撰文認為,中國今年首季GDP增速同石油需求數據不吻合,同電力需求也不吻合。雖然國家統計局當時就撰文回應,但在5月份數據發佈後,質疑之聲似乎有些“變本加厲”,“火力”集中在工業增加值的增幅與發電量增幅的不匹配上。

  6月上旬,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5月份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工業增速同比各增38.9%和8.9%,分別創下2004年以來和近8個月以來的新高,而發電量和出口同比各降3.55%和24.7%。對此,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表示,在用電量未出現好轉的情況下,5月份工業增速比上個月高出2個百分點的反彈“不可信”,實際工業增速或許只有5%。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則表示,實際工業增速可能還不到5%,“雖然用電量和經濟增速會有差距,但其他國家用電量增速和經濟增速的差距一般在兩三個百分點,而中國的差距卻達10多個百分點,世界上沒有這樣的情況。”他進一步推算,當前我們的工業是零增長,理由是5月份全國發電量2897.19億千瓦時,同比減少3.54%,與4月份3.55%的降幅基本持平。

  對工業增長與發電量關係的質疑只是最有代表性的爭議,更有學者總結出“打架”的統計數據有8對之多。統計數據是各方研判經濟形勢的主要依據,更是政府制訂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對此,國家統計局別無選擇地要給出解釋回應。

  有先行,有滯後——

  複雜情況的客觀反映

  對於經濟增長與全社會用電量的關係,國家統計局解釋有兩個原因。

  一是一季度産業結構變化較大,用電量相對較少的第三産業增長較快,其增加值同比增長7.4%,超過第二産業2.1個百分點,佔GDP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2.7%升到44.3%,已超過第二産業中工業的比重。

  二是主要高耗能行業生産及用電量增長放緩,一季度用電量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3%左右的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2.5個百分點;而用電相對較少的高技術産業增長較快。

  對於工業增幅與發電量的關係,國家統計局專家分析,由於經濟指標有先行、同步、滯後之分,在經濟波動轉折期,經濟指標在相同時點會有不同的變動幅度,甚至不同的變動方向,比如生産開始增加而價格仍下降,或庫存開始下降,但生産並未恢復。在目前國民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期,有些指標間的“似乎不一致”恰是經濟內部真實變化的客觀反映,是這一特定階段複雜情況的客觀反映。比如,三大需求的不一致,恰恰反映了國際形勢嚴峻和國內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再如,工業增速與發(用)電量的不一致,某種程度也反映了我國經濟在企穩向好、高耗能行業下降較多和庫存劇烈調整的現實。

  國家發改委經研所專家王小廣提出,至少有兩個因素可説明為何兩者不匹配。其一,這次復蘇是投資刺激在先,投資首先帶動了庫存消化,而庫存是原已形成的,所以它不需要耗能。其二,有些行業始現強勁增長,其中一些行業的增長不一定帶來能耗上升。如汽車行業,不僅直接貢獻大,帶動效應也高,它的增長對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較大。但因為我們的汽車行業在國際産業鏈上更多的是組裝、進口部件,它不太耗能。

  表面看,經濟的正增長與用(發)電量的負增長似乎相互矛盾,但國家統計局的趨勢曲線表明,這兩者的變化趨向是十分吻合的。自去年到今年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相應的發電量都持續回落;1—3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期發電量增速都出現回升。國家統計局的分析相信,隨著國民經濟從企穩真正轉向快速增長,工業增加值與發(用)電量的不一致將會消失。

  有質疑,有爭議——

  更有利於明辨經濟大勢

  對統計數據的質疑,反映了對經濟形勢判斷的分歧。在全球飽受金融危機折磨之時,儘管中國經濟&&走出泥淖對世界經濟是利好,但出於種種原因,悲觀和懷疑總是影響甚至左右著一些人的分析和判斷。

  此外,質疑也指向中國的統計方法和制度。一些學者指出,中國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系統性、獨立性和透明度都有很大提高,反映的各個方面之間的相互聯絡和平衡關係是清晰的,總體上客觀反映了我國當前的經濟增長形勢,但需加強和完善。例如,我們發佈的數字基本上還是“同比”(即與上年同期相比),而國外更看重“環比”(即與上月相比)。他們認為,相對於年度同比數字,短期環比數字能更準確地反映經濟活動的細微變化及現實走向。

  其實,國家統計局早就表示要改進統計方法,並將建立環比指標制度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近日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環比指標制度,因為“環比指標相對於其他增長指標,對經濟運行反映更靈敏,對經濟態勢的把握更準確,對制定經濟發展調控政策的指導意義更強。”在經濟運行出現較大波動、變化趨勢不明朗、發展差異較大時,人們因為需要而格外關注統計數字,有質疑有爭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積極地看,這也許更有利於我們明辨局勢,更快推進統計制度的改革。記者 朱劍紅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