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頻道 > 人物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謝百三:新股不要髮發濫發

 

CCTV.com  2009年06月15日 07:3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綜合  

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資料圖)

  新股大量發行成了人們十分害怕的一件事。因此,發新股一定要合理、節制,要考慮二級市場承受能力。

  在9個月的停發之後,IPO終於要重新開閘了。

  新股給人們帶來過很多歡樂。其實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投資者,都是在新股收穫了一筆額外收益的鼓勵後開始進行股票的二級市場投資及債券、基金等理財的。

  1992年,上海人勇敢地"吃"了"第一隻螃蟹"--1992版《股票認購證》。人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回報,3000元買100張新股認購證,兌上新股一上市就拋出的,可凈賺50萬元,這在當時可是個天文數字。於是人們在這飛來"橫財"的鼓舞下,又大膽進入二級市場去拼殺。當時,買了認購證,不停地上市就拋,造就了上海第一批富翁,其財富效應巨大。各地投資者也是在新股上掙到了第一桶金後入市的。如哈醫藥上市,哈爾濱人高興壞了,造就了東北第一批投資者。

  此外,新股首日上市,往往也是重大機會。有很多這種案例,如深發展、深萬科、招商銀行、煙臺萬華、貴州茅臺等等,開盤價都不高,後來都隨著企業快速發展,股價步步升高,給幾千萬股民帶來了無限喜悅。

  當然,新股發行最大的受益者還是上市公司,它們成了公眾公司,募集了大量生産資金,擴大了知名度,引進了私人及民間投資者,主動接受公眾監督管理,很多公司一上市就如虎添翼。如用友軟體一上市就打敗了金蝶。

  但新股也曾使人們痛不欲生。1992年,上海股市的漲停板放開了,股市一飛升天,從開盤時的90多點,直衝1421點,整個上海都驚呆了,人們街談巷議,公交車上、工廠裏都在議論它怎麼會漲成這樣?!香港一位經濟學家給北京寫信,大意是:懷疑海外有熱錢進入大陸,把股票炒高了,然後裹挾而去,將來倒楣的還是中國老百姓。此信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壓力之下,據説,當時管理層的原話是:"不停地增加供給",即不停地發新股,一定要把股市打下去。結果:上海股市從5月25日開始全面轉熊,新股不停地上市,股市不停地大跌,6月3日跌到1033點,8月11日跌到861點,10月5日跌到679點,11月17日跌到386點;無數投資者虧損嚴重,心如刀割,度日如年--顯然,此時大量發新股成了捅破泡沫的宏觀調控手段。

  這種大發新股,打壓股市的調控措施,用過很多次。如1997年7月香港回歸前一個星期,上市了五隻新股,等於每天一隻,活生生地將股市從1280多點調到1060點一帶,防止內地與香港股市一起狂漲。

  總之,新股大量發行成了人們十分害怕的一件事。因此,發新股一定要合理、節制,要考慮二級市場的承受能力。

  中國新股發行上市,總的來講是很火的,1998年克林頓總統訪問上海證交所,美國紐交所也來了個領導,他向總統介紹:"中國股市發展極快,8年上市800多家公司,美國用了100年才上市了800家公司。"而現在,滬深股市上市的應有1500多家了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發新股是難免的,正常的,我的希望是:1. 不要髮發,濫發新股;2. 不要市場化高價發新股;3. 100億股以上的大盤股發行,一個月不應超過2個;4. 股市大跌了,就應停發一段時間;5. 甚至有時,已決定要發新股了,若股市連續下跌,也應暫時中止發行。總之,要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注意市場承受能力,科學、合理地在牛市中發新股。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