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者來電表示,對去年7月購買的一款被內部風險評級為“R3穩健型”的招行基金優選“添富增利”産品質疑。幕先生表示,這款産品運行期一年後,也就是今年的8月3日到期的實際收益率為-10.37%,既然是投資到證券市場的高風險産品,為何當初銀行會將之歸類為穩健産品來“忽悠”客戶呢?
記者了解到,該産品屬於銀行發行的一款FOF産品,也就是常説的基金中的基金。該産品是去年A股市場大牛市行情到來之前發行的,在運行的前半年中收益率一直為正值,而直到今年3月開始轉為負值,隨著證券市場的牛熊轉軌,最終該産品以虧損宣告到期。其實,證券市場的起伏給相關市場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股票、股票型基金、投資于證券市場的信託産品、QDII産品和大部分與之挂鉤的銀行理財産品紛紛難逃羅網。對於該段時期內未能保本或者重度虧損的産品不在少數,而為什麼投資者仍對風險自擔的銀行理財産品還抱有如此怨言呢?
幕先生表示:“本來投資有風險我很清楚,但是銀行不能將損失都歸咎於股市,這也是對銀行投資風險和理財能力的一種考驗,畢竟我買的産品並非進取型,而是所謂的穩健型。現在翻看招行這款産品的説明書中‘預期年收益率有望達到4%-20%,遠遠高於同期存款利率’的宣傳就會覺得很沒有依據。”
而巧合的是,記者發現,現在佔據人民幣理財産品半壁江山的信託貸款類理財産品在招行內部的風險評級也是“穩健型”。而據市場普遍認識和招行先前對該類産品的解釋我們了解,信託貸款類的産品雖然不能承諾保本保息,但是即使在沒有銀行擔保的情況下,也是由銀行嚴格審核以保證借款人能夠到期及時還款,基本上屬於低風險産品。而這也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款FOF産品是否“站錯隊”?
招行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産品經理向記者解釋:“如今市場行情不佳,FOF已經被列入平衡型或進取型的風險類別中,而銀行也的確會根據市場行情而變化具體産品的風險評級。例如去年市場行情很好時,將FOF列入穩健型産品中也是基於對後市的一種積極判斷。”同時,該産品經理也提醒投資者,銀行內部所做的産品風險評級、産品適合度評估和投資者風險測試等都是一種定性結論,並沒有定量模型分析,也只是提供投資者的一種參考,到底是否適合購買還需要自己衡量。
對於評級的法律效力,律師的意見是雖然産品風險評級是在合同中的一部分,但是由於有“該評級為銀行內部評級,僅供參考”的特別説明,故對投資者不構成違約。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