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娛樂訊 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副院長,前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前北京市劇協主席,北京市勞動模範林連昆同志,因腦梗醫治無效,于2009年9月7日15:30在北京東方醫院逝世,終年78歲。
林連昆,祖籍福建,一九三一年六月生於北京,自中學時代起酷愛戲劇,曾演出過《陞官圖》、《小二黑結婚》等劇,特別欣賞當時北京祖國劇團和演劇二隊的演出,為其中的一些老藝術家真實細膩的表演所折服,並在心中萌發了將來從事表演工作的願望。1949年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普通科,學習了表演理論。1951年畢業後,留在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工作,任演員。1952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正式成立,隨團併入北京人藝繼任演員,曾任演員隊長,北京人藝副院長等職務,直至1998年退休。
數十年的舞臺生涯中,林連昆塑造了眾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中的小順子,《茶館》中的吳祥子,《英雄萬歲》中的馬文明,《關漢卿》中的王著,《李國瑞》中的李小敦兒,《請君入甕》中的埃斯卡魯斯,《左鄰右舍》中的洪人傑,《吉慶有餘》中的老崔,《絕對信號》中的老車長,《紅白喜事》中的鄭二伯,《小井衚同》中的劉家祥,《狗兒爺涅槃》中的狗兒爺,《天下第一樓》中的常貴,《末班車上黃昏戀》中的耿長春,《鳥人》中的三爺,《北京大爺》中的德仁貴……等等。
林連昆的表演風格既鮮明強烈,又含蓄厚重,給人以審美的滿足。尤其是《狗兒爺涅槃》、《天下第一樓》和《鳥人》中的表演,標誌著林連昆現實主義表演藝術風格的成熟。在劇中,林連昆對人物的塑造,體現了現實主義表演藝術的成熟;心理技巧和外部技巧更趨完善,人物形象既鮮明強烈,又含蓄厚重。其塑造的"狗兒爺"被中國評論界譽為"將與魯迅筆下的阿Q一起站立在世界的文學作品的畫廊中,成為不可多得的具有複雜美的典型人物"。《天下第一樓》曾出訪日本、香港、台灣,其扮演的常貴,受到普遍讚譽,稱之為"戲魂"。此外,《茶館》等戲當時赴歐洲、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國的演出,林連昆的表演也得到國外評論界的高度評價;《天下第一樓》、《鳥人》赴台灣演出時,林連昆作為主演,為兩岸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在舞臺以外,他還塑造了《鴉片戰爭》中的琦善,《水滸》中的蔡京,《逃之戀》中的袁世凱等影視形象。其中,他還因在電影《鴉片戰爭》成功扮演琦善,而獲得第十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
80年代以來,北京人藝許多演齣劇目獲獎,被文化部藝術局主要領導稱頌為“中獎爐”,其中大部分獲獎劇目是由林連昆擔綱主演的。他先後獲得過北京市文化局、文化部優秀表演獎、全國話劇金獅獎、全國振興話劇獎、首屆文華大獎優秀表演獎等一系列獎項和殊榮,成為北京人藝演戲、演好戲最多的人,是人藝名副其實的臺柱子。1984年,他因成績顯著,被評為北京市勞模,1988年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尖子演員,成為當代享有盛名的表演藝術家。
在觀眾心目中,林連昆的名字一直和一齣出膾炙人口的劇目和令人津津樂道的角色緊密相連。《天下第一樓》中的常貴、《茶館》中的吳祥子、《絕對信號》中的老車長、《紅白喜事》中的鄭二伯、《狗爺涅盤》中的狗兒爺、《鳥人》中的三爺、《北京大爺》中的德仁貴等等。這樣一個個有血有肉、性格飽滿的人物,在林連昆傾盡心血的演繹下,無一不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過目不忘。他讓喜歡話劇的觀眾領略了什麼是真正的表演藝術。
除了巨大的藝術成就以外,林連昆在培育新人,傳承人藝薪火方面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他擔任過1972年至1976年北京人藝所舉辦的兩期演員訓練班以及與中戲合辦87班的班主任和教學工作,培養了如宋丹丹、梁冠華、楊立新、鄭天瑋、岳秀清、吳剛等等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其中大部分演員都是梅花獎獲得者。
很多人都知道,林連昆患有高血壓症,但他經常帶病堅持排練演出,2000年,他因為突發腦血栓而告別了舞臺。從那以後,他所創造的一系列舞臺藝術形象,觀眾們只能叫從記憶中去慢慢品味。卻也因此更深切地體味到他那“既極力渲染又含而不露”的表演藝術的余韻悠長。
梁秉堃在寫他的《林連昆:大器晚成的話劇大家》中用到一句話:“我們讚美詩人不是因為他説了什麼,而是他讓我們感知到了許多沒有説出來的東西。” 因為連昆的精彩表演如同一切偉大詩人那樣,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
林連昆的戲,正是這樣進入詩的境界的好戲。
如今,故人西去,留下的是舞臺上永遠的故事。
告別林連昆,告別那永遠的狗兒爺。
相關新聞:
責編: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