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右)在《建》片較早出場。
成龍飾演記者。
扮演蔣經國的陳坤(左)與佟大為有對手戲。
近來壓力多多的華仔在片中扮相英氣逼人。
陳凱歌是《建》片中最受好評的明星之一。
陳道明與姜文的對手戲贏得掌聲。
昨天是《建國大業》做的第三次廣泛意義上的試片,第一批的觀眾是院線經理,用黃建新的話來説,這撥從來都是最冷靜的觀眾,看完後都説客串的明星是為故事服務,他更對記者強調即便沒有明星班底,《建國大業》也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不過昨天的觀影現場,明顯感受到了“數星星、找星星”這樣的愉快氣氛,尤其是扮演的角色和固有形象差別挺大時,更是出現笑場,其中范偉扮演的廚師受到毛澤東接見這一幕,笑聲最大。一直被誇三場戲三場都精彩的姜文,每每現身都伴隨一片笑聲,不過在指示陳道明扮演的閻錦文“幹掉”張瀾,兩位大腕張力十足的對手戲,贏得了全場唯一一陣掌聲,值得一提的是姜文這個場景還飆了句髒話,瞬間令毛人鳳這個以往只停留在史書上的人物“活”了起來。很有“笑果”的龍套明星還包括“警察”劉樺、“女記者”陳紅、“徐悲鴻”鄧超以及“上海市長”曹可凡。反倒是前進北京城的場景裏,同時出現葛優和王寶強兩大明星,觀眾反應不算熱烈,傳説中葛優的幽默臺詞“這不是北京城墻嗎?怪不得那麼結實。”並未出現。
掰著指頭算明星樂趣多
密集的宣傳和採訪,其實每位明星在《建國大業》扮演的角色已經不再神秘,昨天在現場,還沒等明星“正面全露”,有人就提前“劇透”:一隊黑衣人馬護著人力車上的人物快步跑著——“馮小剛來了”。政協委員排排站等著拍照,攝影師站在幕後,觀眾就先笑了:“是郭德綱!”當一身戎裝出現的劉德華還沒以近景切換到畫面上時,有女觀眾就先喊了出來:“華仔!”
發現明星不算什麼,掰著指頭算明星戲分也算是觀影一大樂事。採訪李濟深,“記者”成龍説著粵語雖然怪怪的,但因為地點背景是香港,可以理解,提了兩個問題的他總共説了七八句話。千萬別以為他在客串明星中臺詞多,憑藉《潛伏》走紅的吳剛演的是“聞一多”,街頭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絕對頂得上三個明星的臺詞量了,要知道“政協代表”馮鞏唯一的那句臺詞是:“都被説完了,沒了。”
其實觀眾的這些反應,早在黃建新預料中,他覺得沒什麼問題:“為了找明星才來看?那也對,商業角度上説就是這樣。有一天製片主任説,網上打出廣告‘要買歐美傢具,看《建國大業》’因為我們很多傢具都是收藏品,非常漂亮。這也説明這個事情變得跟電影沒關係了。東西成話題了,觀眾興趣大了,就想去看看,可以理解。”
陳凱歌主動改戲有功
與此前兩次試映一樣,馮小剛與陳凱歌的表演也受到一致好評。黃建新坦言,兩位名導能從“明星包圍圈”跳出來,有一個便利:“因為他們都在戲眼上。”他之後解釋兩人亮相的場景中,故事都是極具戲劇衝突力。其中陳凱歌主動改戲還發揮了不少作用;“馮玉祥被蔣介石叫去美國,本來是安排李濟深在茶館説這是個陰謀,但後來改成馮玉祥打著燈籠去總統府找蔣介石,把所有人都嚇壞了。提出這個概念的就是陳凱歌,我們還連夜改劇本,大白天打一燈籠然後説‘黑暗啊看不見道’這些戲就是戲眼。”
編劇王興東講述創作過程——
《建國大業》故事很驚險
説到《建國大業》,予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數不完的明星,以致于影片劇情反倒少人注意。不過在編劇之一的王興東眼裏,《建國大業》並不枯燥無味,這是一個充滿驚險危機與緊張情節的影片。同時,他還在創作手記中講述了《建國大業》的創作過程。
要以人物主題優先
據他所述,《建國大業》啟動創作大概是在3年前,當時北京市政協想通過影視作品宣傳政協工作,找了王興東等幾位從事影視編劇的政協委員去商談,當時王興東的選題是寫第一屆政協會議,這個提議得到批准之後。王興東開始盤算著這項重大而龐雜的工程,從何處入手結構,以何種角度展開?以何種樣式體現在銀幕上?有人曾建議,要從1946年1月在重慶召開的38人出席的舊政協寫起,王興東斷然否定了這個提議,他覺得電影是以人物為核心的敘事呈現,並不是新舊政協會議的對比論壇。
一部電影以誰為主,則在開端提出人物的需求,這是至關影片走向和決定主題的要害問題。以舊政協開端是寫蔣介石操控下召開的所謂“和平建國”大計的會議,是表現蔣介石的建國思想。而他要完成的是“開了一個政協會,建立一個新中國”,是以人民政協的籌備和創建,表現毛澤東的建國思想,則必須從1948年毛澤東在城南莊發出“五 一節口號”開始,其中第五條提出了“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行動主張,這是毛澤東的主動作,也是人物的最高需求,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如何完成了“建國大業”,主題將緊扣住人民政協會議能不能開成,宋慶齡、李濟深、張瀾等身在國統區的民主黨派的領袖們能不能來解放區參加這個會議,在毛澤東提出的“軍事南下,政治北上”的戰略方針和統一戰線思想指引下,終於實現了第一屆人民政協會議的勝利召開,經過民主協商投票選舉,合法地催生了人民共和國,這就是全部的故事。王興東不想表現蔣介石舊政協會議“和平建國”的破産和內戰開始,蔣介石又召開了偽國大當選總統之類的事件,概與他所創作本意無關,一切游離劇作主題的情節,再有戲也是蹩腳的東西。
研究多位名人傳記
面對著浩瀚的文史資料,面對著眾多參加政協的歷史名人,怎樣寫比寫什麼更難,不能面面俱到做成大量史料的羅列,觀眾看的是故事,而編劇必須要講一個好看的故事,闡明一個深思的主題,樹立起毛澤東為代表的人物形象,而不是牽出一群人物點名亮相。在研究了孫中山夫人宋慶齡、民革主席李濟深、民盟主席張瀾等人的傳記後,編劇們深深地被他們的領袖作風,人格魅力,政治主張所感動,深深理解了毛澤東為什麼如此尊重他們,並盛情邀請他們一定北上參加政協會議。
這是一部充滿驚險危機和緊張情節的故事。從開場毛澤東提出召開政協會,半月後,混進我軍的特務劉從文密報毛澤東的位置,蔣介石立即派飛機轟炸毛澤東住所,到籌備過程中各種出現的危機等等,沒有比政治鬥爭更加殘酷和危險。總之,像一個嬰兒出生母親必然陣痛和流血一樣,新中國是在硝煙戰火中出生,也必然流灑無數人的鮮血。因此,了解這樣一個新舊政權較量的故事,圍繞一次政協會議展開的尖銳衝突,讓觀眾感受當年的驚心動魄。(記者 陳慧)
責編: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