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人文探索子網 > 民俗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過年,千萬別丟了感情內核

 

CCTV.com  2008年02月13日 09:02  來源:《人民日報》  

  每一次過年,都是民族親和力的自我加強

  在中國民間,最重要的節日,莫過於“年”,最深廣的文化,莫過於“年文化”。一代代的中國人創造出無數方式,使過年充滿了喜慶、情趣與魅力,構成了龐大、深厚的年文化。

  每一次過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發揚,也是民族親和力的自我加強。節日遺産不同於藝術遺産,藝術遺産的傳承者是藝術傳人,而節日遺産的傳承者是全民。只有廣大人民群眾過好節日,從精神到心理都得到充分滿足,節日遺産才能傳承下去。這也是最好的文化保護。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創造出一種被大眾普遍認可的有魅力的新習俗來取代舊習俗,從文化的高度去享受傳統,享受祖先留下的這份精神財富,把過年從生活上的必不可少,變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是政府的責任,是社會各界特別是學者的責任,也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中國文聯副主席 馮驥才

  

  年文化體現了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單看春運的返鄉潮,春晚每年都受關注,就説明我們過團圓年的傳統並沒有改變。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代,在我們的年文化裏,首先尊崇的都應該是敬老愛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闔家團圓、親善為道的核心價值觀。不過,在新時代,這種價值觀有了新的延伸:由關愛親友,延伸到關愛社會;由親朋鄰里的和睦,延伸到社會群體之間的和諧;由小家的闔家團圓,延伸到社會、民族這個大家庭的凝聚和團結。

  從今年春節開始,很多傳統節日被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這實際上是國家層面對於傳統文化回歸的召喚之舉。現在的中國家庭中,年輕一代正在成長為“一家之主”,他們往往對外來文化更有興趣,偏愛簡便、舒適與休閒的節日生活,不願遵循傳統的繁文縟節。“年”在他們手裏會有新的方式與新的載體。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劉鐵梁

  

  過年,千萬別丟了感情內核

  年俗從來就是變化的,是不斷推陳出新的,但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過年的精神內核從來沒有改變過,那就是對“情”的召喚、對“吉祥”的祈願。一種形式是不是繁文縟節,該不該擯除拋棄,關鍵是看它具不具有“情”的精神內核,還能不能表達“吉祥”的價值觀念。一些舊風俗被年輕人視為“繁文縟節”,往往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其中的內涵,也就無法用它來表達感情;而一些過年的新形式,比如短信拜年、電子賀卡,如果流於形式,或者缺乏真情投入,新鮮勁兒一過,也容易讓人厭倦。

  春節是最能喚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節日,弘揚春節文化的核心價值意義深遠。重拾那些包含著豐富傳統和文化的老習俗,也許是我們營造一個溫馨、熱鬧節日的辦法。但我認為,把過年的核心價值真正融入現代生活方式,才是春節永不褪色的根源。

  ??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 陳竟

  

  不要誤讀春節的傳統

  與以往相比,年俗的禮儀和形式越來越簡單了,從表面上看是年味淡了,但過年期間震耳的爆竹聲提醒我們,人們對過個歡樂新年的欲求依然不減,很難想象一個靜悄悄的春節會是什麼樣。誠然,從初一到十五的那些作揖、磕頭、祭祖的習俗變了,這是與時俱進的表現。但現在有些人把過年視作沒日沒夜圍坐著電視機“休閒”,集中消費大吃大喝,甚至鋪張浪費彰顯財氣,這也全然脫離了傳統春節所包含的辭舊迎新、平安團圓、祝願祈福的文化內涵。從這個層面講,這樣的過年方式,是對春節傳統的一種誤讀。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 向雲居

  

  善待在外過年的人是傳統美德

  幾千年來中國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農民很少離開家園。即使在外,過年要祭祖要團圓,不管千難萬難也要回家。但由於種種原因,又總有一部分人不能回家過年。千百年來,那些行商的、闖關東的、走西口的人,到了過年時不能回家,都是撮土為香,向家鄉方向遙叩父母,算是拜年盡孝。而中華文明一直倡導扶危濟困、互相幫助,本地居民對在外過年的人也格外熱情,豪爽大方。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過年過節要堅守崗位,也有不少農民工因為特殊情況滯留在外,黨和政府重視民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全社會都要發揚優良傳統,噓寒問暖,體貼備至,讓在外過年的人有回家的感覺,過上一個祥和的春節。

  ??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 烏丙安

  相關鏈結:

責編:戴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