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祭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在傳統農業社會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百餘年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傳統的民間祭祀活動成為歷次政治改良和思想批判的目標,長期被排斥或廢止。改革開放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傳統文化回歸的呼聲漸起,傳統祭祀蘊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理念,以及愛國愛鄉、倡導忠孝、追慕先德、發揚祖業、共勉向善、團結族群、消除內耗、增進親情等多種優良功能和作用及道德因素,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思考,各地民間祭祀活動名目繁多、屢有舉辦,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産生著特殊作用和積極意義。
祭祀起源於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先賢的追思,從上古時代以來,在長期的文明發展過程中,祭祀活動逐步形成了一套敬天祀祖的儀式化形式,成為一種風俗習慣,相沿傳承下來。
隨著人類社會和思想觀念的發展,祭祀的內涵不斷地豐富發展,所擔負的功能也不斷延伸,在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發揮著獨特作用??通過溝通人神關係,最終落實到調節社會人際關係。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祭祀已內化為中國人的一種心理需要和感情依託形式。
傳統民間祭祀歷來興盛。祭祀的對象有天地山川等自然神、民族始祖神,還有先賢名人,包括忠臣良將、清官廉吏和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乃至家族先輩。全國各地神有神祠,山有山祠,水有水祠,縣縣有名人先賢祠,村村有宗祠支祠,而對祖先和傑出人物的祭祀又是其主體。
民族始祖是凝聚全民族的旗幟,也是民族種姓的象徵。由於民族傳説的神化,民族祖先一般都成為神人或聖人。對名人先賢的祭祀是祖先崇拜的延續,是英雄崇拜或偉人崇拜的體現。這類祭祀對象往往帶有厚重的道德內涵,如仁義、忠誠、超常的智慧和能力,是人們嚮往的楷模。如遍佈全國並廣及海內外華人共祭的孔子和關公,被尊稱為文聖和武聖。他們在人們長期虔誠的祭拜中,漸漸由人而神。其他對中華文明作出貢獻的傑出人物如魯班、華佗、岳飛等均是地域性或行業性祭祀的慣例。名人先賢往往具有相當大的感召力,他們生前的事跡,死後的英名,不僅受到普通百姓的崇拜,更為後世子孫所自豪。因此他們的祠堂,後來多演變為宗族祠堂。600餘年來,洪洞大槐樹被賦予神性,成為“家”、“祖”、“根”的象徵。海內外古槐後裔紛紛回歸大槐樹尋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縣獨具特色的“根祖文化”,具有極強的宗親的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是民間祭祖的典型代表。
家祭在不同時日有不同的祭祀內容。一般而言有元旦祭龕、朔祭祖、祖先誕辰祭祀幾種。古代禮制規定“一歲四祭祀”,即“歲朝也,清明也,中元也,冬至也”。由於靈魂觀念和儒家“孝”的倫理道德,人們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絡起來,維繫和穩定家族、宗教,形成宗族內部的親和力和凝聚力,非常有利於宗族和睦和社會和諧。傳統祭祀的命運在中國開始現代化的進程之後,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傳統祭祀曾被視為“封建”、“落後”,受到猛烈攻擊,幾近湮沒。但是,傳統文化的內在張力並沒有消失,因為它植根於人民群眾血緣親情的天然聯絡之中,與人的生命同在。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烈的倫理觀念、宗族觀念的民族,合親尊祖、衍德崇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積澱的傳統美德。傳統祭祀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群體精神,已經成為廣大民眾生活方式的基本構成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時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民族經濟逐漸振興。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傳統,反思與總結百年曆史發展的進程,傳統祭祀由於它富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積澱和陶冶國人的優良倫理道德和高尚情操的功能,在社會中再一次復興和流行,就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傳統祭祀在這方面有著內在的契合性質和天然的功能和作用。對先祖、先聖、先賢的祭奠與追思是海內外炎黃子孫保持血脈相連、心心相印、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凝聚力之精神源泉。
傳統祭祀文化內涵豐富,保留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是炎黃子孫情感認同、溝通的時間點,具有維繫家庭、宗族乃至整個民族的強大精神凝聚力,同時也是我國人民共享和諧社會的歷史見證。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進程中,大力弘揚優秀的傳統祭祀文化,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祭祀文化的積極作用,對促進中華民族各成員之間的感情聯絡,增強民族凝聚力與認同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疑有積極的作用。
責編:李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