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年味濃淡折射新時期春節文化變遷

 

CCTV.com  2008年02月10日 13:03  來源:新華網  

  近年來,隨著物質經濟的繁榮和多元文化的出現,不少輿論擔憂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正出現淡化的趨勢,我們的年味真的淡了嗎?和諧社會的春節文化該如何定位呢?

  年味濃淡成為社會焦點話題

  鼠年春節,年味是濃是淡這一話題再次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學者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2007年2月,南京大學教授陳競提出春節申遺遏制年文化消失,再次引起輿論關注。

  針對年味濃淡話題,北京市民族文藝家協會民俗委員會副主任、民俗專家王作楫説:“從傳統習俗上看,如今年俗確實少了些,年味也淡了些。”他認為,眼下的祭禮、鞭春牛等傳統習俗的確不再為人們所重視,登門拜年等習慣相當程度上被手機短信和網絡祝福所代替,出遊過節的理念也在一定範圍內削弱著闔家團圓的傳統年俗。但從人們過年的興致來看,激情卻並未衰減。時下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願意聽聽年俗講座,逛逛廟會等就是鮮明的例證。人們之所以抱怨年味淡,恰恰説明大家對年味的要求高了,想把年過得有滋有味。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向雲居博士認為,與以往相比,年俗的禮儀和形式是少了,從表象上看是年味淡了,但燃放爆竹這一喜慶習俗由“禁放”改為“限放”,既是政府順應民心調整方略的舉措,更反映了人們對過個歡快火爆的春節的欲求不減。他指出,所謂年味淡,是因為生活好了節奏快了,從初一到十五的那些作揖、祭祖、串門的習俗變了,這也是與時俱進的表現。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劉鐵梁教授説:“單看春運的返鄉潮,春晚連年大受關注,就説明我們過團圓年的傳統並沒有改變,誰能説我們過年的激情不再了呢?”

  科學傳承民俗,避免誤讀年俗

  年味濃淡與民俗的傳承密切相關,但現在對過年民俗的傳承有不少誤讀。專家認為,現代經濟發展為我們發揚春節文化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但對春節文化的傳承要以科學為依據,以我們民族文化中良好的民俗民風為基準。

  北京史研究會理事、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趙珩説,我國幅員遼闊,過年的民風民俗在民間説法多種多樣,這是件好事,有助於人們了解和繼承傳統文化。但是,民俗中也有一些有失偏頗的地方。他舉例説,古代祭禮時米飯一定要先盛在一個碗裏,再扣到第二個碗裏,讓飯形成一個圓形才能上桌。現在很多飯店如法炮製,“可實際上這樣盛飯,在過去是要挨罵的,因為這只是給故去的人上供時的祭祀之禮。”

  王作楫則對眼下流行的門上倒貼“福”字的現象解析説:“過去民間流行倒貼的做法,但那只是在水桶上。因為提起水桶往水缸裏倒水時,倒貼著的‘福’字就隨著水桶正過來了,同時取‘倒福’--把福氣倒進自家的意思。但現在人們卻把這一細枝末節發展開來,在門上、窗上貼的都是‘倒福’,從嚴格的字面解釋就説不通了。”

  王作楫認為,其實年俗本無固定標準,是在歷史演進中約定俗成的。因此,無論是繼承還是發展變化都是正常的。但前提是積極的,是符合中華傳統美德要求的,一旦違背了這一原則就應給予正確引導。

  向雲居認為,現在有些人把過春節視作沒日沒夜圍坐著電視機“休閒”,集中消費大吃大喝,甚至鋪張浪費彰顯財氣。這些都全然脫離了傳統春節所包含的辭舊迎新、平安團圓、祝願祈福的文化內涵。從這個層面講,也是對春節傳統的一種誤讀。

  繼承核心文化,創新和諧春節

  在北京稻香村門市店,一位小夥子提著剛剛購買的京城傳統小吃“京八件”對記者説:“總聽長輩們懷念‘京八件’,自己卻從沒見過。現在買回去送老人,長輩們開心,自己也能感受一下傳統老北京過大年的氣氛!”

  劉鐵梁教授認為,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代,在我們的年文化裏,首先尊崇的都應該是敬老愛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闔家團圓,親善為道的核心價值觀。他特別強調,由關愛親友,延伸到關愛社會;由親朋鄰里的和睦,延伸到社會群體之間的和諧;由小家的闔家團圓,延伸到社會、民族這個大家庭的凝聚和團結。我們應該做的,是繼承春節團圓祈福的傳統,營造當代社會和諧親情網,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從今年春節開始,很多傳統節日被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實際上是國家層面對於傳統文化回歸的召喚之舉,其深層的社會背景就是經過幾十年現代經濟飛速發展洗禮的社會大眾,對傳統的眷顧,對年味的期待,對年俗的呼喚。專家認為,我們在繼承和發揚民俗的時候,若能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內涵與當下社會的時代需求緊密結合,就能過個既有古樸年味,又不乏現代氣息的新春佳節。(記者 張舵)

責編:常穎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