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大學生就業導航援助行動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4日 1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2010年尾,最流行的是神馬?造句!威武的造句席捲圍脖,龐大的學生群體臨近學期結束,《會呼吸的痛》成了考試趕論文的御用造句體;《非誠勿擾2》中《見與不見》也山寨出了職場版,替原版杯具吧,但“你拼,或者不拼命,工資就在那裏,不增不減;你辭,或者不辭職,地球還是會轉,不歇不停……”眾多職場“白忙族”悲催了。
造句之
“考試是會呼吸的痛”
梁靜茹《會呼吸的痛》的歌詞很受追捧,這不,“會呼吸的痛”之“期末考試版”在微博上傳瘋了:“考試是會呼吸的痛,它活在我身上所有角落,去佔位子會痛,不佔位子會痛,連睡覺也痛;考試是會呼吸的痛,它流在血液中來回滾動,後悔不復習會痛,恨不復習會痛,想讀不能讀最痛……”配發考試前後,主角森森貓的卡通表情:要考試了,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考試前9天,心情不錯,還挺high;考試前8天,沒事發發呆,哼哼小曲兒;考試前7天,早早進入夢鄉;考試前6天,前5天……隨著考試日期的臨近,逐漸變得焦慮,虛火上升;拿到考試卷子,腦子裏一片空白;考試中,極力冥思苦想;收卷前5分鐘,汗流浹背;收卷了,終於虛脫了;成績出來了,前途一片黑暗。
網友共鳴得眼淚嘩嘩的,“表情太生動了,圖片太搞笑了!反正我現在全身上下都痛就對了”“還有3天就考試了!”“我看到了我的未來”“已經12周沒有去上過概率論的我表示很淡定,一點都不痛”……“都是考試惹的禍”,有網友“遙想當年……”有人感嘆,“考試是會呼吸的痛,這句秒殺了我”還有人總結,如此挂科有點普遍,並笑侃,“這年頭要是不挂個科,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寫論文的也來湊熱鬧,整出了一個論文版“論文是會呼吸的痛,它活在我身上所有角落,寫不出會痛,寫不好會痛,連睡覺也痛;論文是會呼吸的痛,它流在血液中來回滾動,後悔晚寫會痛,恨不會寫會痛,想抄不能抄最痛……”
造句之
“工資就在那裏,不增不減”
馮小剛的電影《非誠勿擾2》帶火了《見與不見》,許多人一見如故:“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裏,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裏,不捨不棄;來我的懷裏,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裏。默然,相愛;寂靜,歡喜。”許多人以為那是倉央嘉措的詩,其實它來自扎西拉姆多多的《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目前人在印度的多多在微博上説,“班扎古魯白瑪”名字來自第一個將佛法傳入西藏的人蓮花生大師的心咒。這首詩的靈感來自蓮花生大師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我想要通過這首詩表達的是上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真的跟愛情、跟風月沒有什麼關係。”多多表示,很多人誤以為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作品,“即便如此,多多願意,將榮耀歸於倉央嘉措”。
乘著網友們喜愛的東風,“非誠體”的《見與不見》也如同“凡客體”一樣火了,年關應景的“職場版”最打動人心,甚至有人評價,“這個比原版還經典,看完超想哭的”——“你病,或者不病倒,老闆就在那裏,不悲不喜;你休,或者不休假,工作就在那裏,不來不去;你拼,或者不拼命,工資就在那裏,不增不減;你辭,或者不辭職,地球還是會轉,不歇不停; 讓我中500萬,或者,讓我傍個大款,扯淡,蛋疼,淡定,悲催!”職場同仁們排山倒海的跟帖評論給力啊,“媽呀,好狠啊!但是説到心坎了,哈哈!”“你看,或者不看,經典就在那裏,不笑不行!”“讓這條圍脖再飛一會兒吧!”“這是何等的精闢啊!原版杯具了!”“不悲不喜……”“你服,或者不服,社會就在這裡,不搭不理!”“所以,該病倒時請病倒,該休假時請休假!”
山寨的可不止這一版,“非誠體”也少不了“考試版”的:“你學,或者不學習,考試就在那裏,不早不晚;你背,或者不背題,範圍就在那裏,不增不減;你願,或者不願意,分數就在那裏,不多不少;上我的自習,或者,讓題住進我腦袋裏;默然 復習;寂靜,背題……”“你看,或者不看書,分數就在那裏,不增不減;你開,或者不開卷,態度就在那裏 不緊不慢;你挂,或者不挂科,命運就在那裏,不悲不喜;讓我背到考題,或者,讓考題住進我的心裏;默然,淡定,寂靜,歡喜……”
某購物網站也推出了“非誠體”:“你買,或者不買,**都在這裡,不嗔不怒;你看,或者不看,**就在這裡,不停不止;你愛,或者不愛,**就在這裡,不怨不嘆……我都這麼可憐了,就趕緊來愛我吧!**365天,一天24小時無間斷播出,堅守陣地,等候你選,你愛,你買!還可登陸**喔……”
唉,看來“我們亂,或者不亂,誘惑總在那裏,不近不遠!”“我轉,或者不轉,它今天就在這裡。”(記者 張楠)